日本·峰下鐵雄

《鹿茸之研究》~ 四 鹿茸之藥理 (1)

回本書目錄

四 鹿茸之藥理 (1)

1. 四 鹿茸之藥理

前章所敘者。中國應用鹿茸。為藥物。遠自先秦時代。晚自後漢以來。主供益精還老之目的。而持續存用者也。但本品物質之藥效。於歷代漢方醫家。具有何種藥理之見解。茲窺其大略之要如下。

凡一種物質。初供為藥物時。必基一定哲理。或信仰。或者豫想有藥效。而應用之。或不以以上之原因而用者。時亦有之。但鹿茸自發現之初。即認有藥效歟。抑系因與肉同供食用。於經驗中。始明其有藥效歟。此中情跡。雖未有詳述。然於文史中可以搜索而得其大概。如述異記(三二)曰。

鹿一千年成蒼鹿。又百年化白鹿。又五百年化元鹿。漢成帝時。山中人得元鹿烹之。而視其骨皆黑色也。仙人以元鹿為脯。如食此可壽二千歲云。

又抱朴子亦云。鹿壽千歲。滿五百歲者則色白。此外鹿為長壽之獸。或稱仙獸。或稱陽獸。散見於諸書。而鹿茸之形態。一見如陽根精氣之本。血液多量。具藏於此。以及寇宗奭之所云。其成長頗速之諸事實。可充分信古人用為有補陽之效。是故如肯定其最初即豫想有一定藥效。而後使用之者。亦不可厚非也。

神農本草曰。(一六)鹿茸為養命之藥。列於上經。玉房秘訣。(三三)乃彭祖之所傳。以麋角用為房中藥。陶弘景(三四)曰。如服麋角。大有補益。此亦述彭祖傳也。孟詵(三五)亦云麋茸。乃仙家之珍重。

自鹿麋茸角方甚多收載之點觀之。想千金方。及此外方書。系出自道教也歟。而此等藥用。與方士之間。有甚深密接之關係可想見矣。關於此點。如非再考證之。則難斷也。

漢代神農本草經。(四)記載諸藥之氣味。又周禮之鄭眾注。(三四)亦載有狼膏聚。麋膏散。聚則溫。散則涼。以救時之苦也。

自此點觀之。關於當時藥理。已可推得有相當解釋。至關於鹿茸之藥效。加以何如見解。今雖不能詳。惟徵諸韓退之(四○)云。王師授鹿䘒丸方云。鹿稟純陽而䘒者。天地初分之氣。牝牡相感之精也。醫書稱鹿茸角血髓大有補益。而此䘒則入神矣。雖䘒與茸有異。要之以陽補陽說為比較單純之解釋則明矣。

至宋如前章所述沈括蘇軾等儒者。有鹿麋茸角之補陰補陽說外。本草衍義。(三)記有凡麋鹿角自生至堅完。無兩月之久。大者二十餘斤。其堅如石。計一晝夜須生數兩。凡骨之類成長。無速於此。雖草木最易於生長者。亦無能及之。豈可與凡骨血為比。如是原始之觀察。似更在以前之時代。

即既用之矣。惟宋代無何藥理之解說。而真正藥理醫學的解說。以明之繆希雍為嚆矢。即於本草經疏。(三七)關於鹿茸鹿角麋角白膠等。基於各神農本草經之本文。解說鹿茸之藥理如下。

鹿茸稟純陽之質。含生髮之氣。故其味甘氣溫。別錄言酸微溫。氣薄味厚。陰中之陽也。入手厥陰足少陰厥陰經。婦人衝任脈虛則為漏下惡血。或瘀血在腹。或為石淋。男子肝腎不足。則為寒熱驚癇。或虛勞洒洒如虛。或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或小便數利。泄精溺血。此藥走命門心包絡。

白話文:

前面章節所說的,中國使用鹿茸作為藥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晚至後漢以來,主要都是為了達到益精還老的目的,並且持續使用至今。但是,對於鹿茸這種物質的藥效,歷代中醫醫家抱持著什麼樣的藥理觀點呢?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大概的要點:

一般來說,一種物質最初被當作藥物使用時,必定是基於某種哲理、信仰,或是預想它具有藥效而使用。有時也可能並非基於以上原因而使用。然而,鹿茸自被發現之初,究竟是就被認為具有藥效?還是因為它與肉一樣可以食用,在經驗中才發現它具有藥效呢?這其中的來龍去脈,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從文史資料中可以找到一些線索。例如《述異記》記載:

鹿活到一千年會變成蒼鹿,再過一百年會變成白鹿,再過五百年會變成元鹿。漢成帝時,山裡有人抓到元鹿並煮來吃,發現牠的骨頭都是黑色的。仙人把元鹿肉做成肉乾,說吃這種肉乾可以活到兩千歲。

《抱朴子》也說,鹿的壽命有千年,滿五百歲時毛色會變白。此外,鹿被視為長壽的動物,或者稱作仙獸、陽獸,這些散見於各類典籍。而鹿茸的形態,看起來就像男性生殖器的精氣之本,裡面有大量的血液儲藏,加上寇宗奭所說鹿茸生長速度很快等事實,可以充分相信古人認為鹿茸具有補陽的功效。因此,如果認為古人最初就預想鹿茸具有一定的藥效,然後才開始使用它,也是可以理解的。

《神農本草經》記載,鹿茸是養命的藥物,被列為上品。《玉房秘訣》相傳是彭祖所傳,用麋鹿角作為房中藥。陶弘景說,服用麋鹿角,大有補益,這也是承襲彭祖的說法。孟詵也說,麋鹿茸是仙家所珍視的寶物。

從古籍中收錄了許多鹿茸、麋茸角的藥方來看,可以推測《千金方》等方書可能出自道教。而這些藥物的應用,與方士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關於這一點,如果沒有進一步考證,是很難斷定的。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各種藥物的氣味,周禮的鄭眾注也記載了狼膏可以使藥性凝聚,麋膏可以使藥性發散,凝聚則藥性溫熱,發散則藥性寒涼,用來救治當時的疾病。

從這點來看,當時對於藥理已經有相當的解釋。至於當時對於鹿茸藥效的看法,現在雖然無法詳細說明,但從韓退之所說的「王師授鹿䘒丸方」來看,鹿稟性純陽,而䘒是天地初始之氣,是雌雄感應的精華。醫書說鹿茸角血髓具有很大的補益作用,而這種䘒則更加神奇。雖然䘒與茸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用「以陽補陽」的說法來解釋是比較單純明瞭的。

到了宋代,如前一章所述,沈括、蘇軾等儒者,除了有鹿、麋茸角補陰補陽的說法之外,《本草衍義》還記載說,凡是麋鹿角從生長到堅硬完整,不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大的可以重達二十多斤,堅硬如石頭,計算起來,一天一夜可以生長好幾兩。所有骨頭的生長,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即使是草木這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也無法與之相比,怎麼能與一般的骨血相比呢?這種原始的觀察,似乎在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雖然當時已經在使用鹿茸,但宋代卻沒有對它的藥理做出什麼解釋。真正從藥理醫學的角度來解釋,要從明代的繆希雍開始。他在《本草經疏》中,針對鹿茸、鹿角、麋角、白膠等藥物,根據《神農本草經》的原文,對鹿茸的藥理做了以下解釋:

鹿茸稟性純陽,含有生髮之氣,所以它的味道是甘溫的。《別錄》說它味酸,性微溫,氣薄味厚,屬於陰中之陽。它主要歸入手厥陰、足少陰、厥陰經。婦女如果衝任脈虛弱,就會出現漏下惡血,或者腹部有瘀血,或者出現淋證。男子如果肝腎不足,就會出現寒熱、驚癇,或者虛勞、虛弱,四肢痠痛,腰脊疼痛,或者小便次數頻繁,遺精、尿血等症狀。鹿茸這味藥可以走命門、心包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