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之研究》~ 四 鹿茸之藥理 (1)
四 鹿茸之藥理 (1)
1. 四 鹿茸之藥理
前章所敘者。中國應用鹿茸。為藥物。遠自先秦時代。晚自後漢以來。主供益精還老之目的。而持續存用者也。但本品物質之藥效。於歷代漢方醫家。具有何種藥理之見解。茲窺其大略之要如下。
凡一種物質。初供為藥物時。必基一定哲理。或信仰。或者豫想有藥效。而應用之。或不以以上之原因而用者。時亦有之。但鹿茸自發現之初。即認有藥效歟。抑系因與肉同供食用。於經驗中。始明其有藥效歟。此中情跡。雖未有詳述。然於文史中可以搜索而得其大概。如述異記(三二)曰。
鹿一千年成蒼鹿。又百年化白鹿。又五百年化元鹿。漢成帝時。山中人得元鹿烹之。而視其骨皆黑色也。仙人以元鹿為脯。如食此可壽二千歲云。
白話文:
前文提到中國人使用鹿茸作為藥物,這項傳統從先秦時期一直延續到後漢時期,主要用於補精益氣、延緩衰老。但鹿茸的藥理作用,歷代醫家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呢?接下來就來簡單探討一下。
任何一種藥物的使用,最初都必然基於一定的哲學理念、信仰,或者對藥效的預期。但也可能並非以上原因而被使用。鹿茸從被發現之初,就被人們認為有藥效,還是因為與肉類一樣被食用,在經驗中才逐漸明白其藥效?這段歷史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我們可以在文史資料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述異記》記載,鹿活千年變成蒼鹿,再過百年變成白鹿,再過五百年變成元鹿。漢成帝時,山中人得到一隻元鹿,烹食後發現其骨頭都是黑色的。仙人以元鹿肉做成肉脯,據說食用可以活到兩千歲。
又抱朴子亦云。鹿壽千歲。滿五百歲者則色白。此外鹿為長壽之獸。或稱仙獸。或稱陽獸。散見於諸書。而鹿茸之形態。一見如陽根精氣之本。血液多量。具藏於此。以及寇宗奭之所云。其成長頗速之諸事實。可充分信古人用為有補陽之效。是故如肯定其最初即豫想有一定藥效。而後使用之者。亦不可厚非也。
神農本草曰。(一六)鹿茸為養命之藥。列於上經。玉房秘訣。(三三)乃彭祖之所傳。以麋角用為房中藥。陶弘景(三四)曰。如服麋角。大有補益。此亦述彭祖傳也。孟詵(三五)亦云麋茸。乃仙家之珍重。
白話文:
古人認為鹿是長壽的動物,甚至被稱為仙獸、陽獸,而鹿茸的形態像陽根精氣的根源,血液豐富,因此古人認為鹿茸具有補陽功效。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鹿茸是養命之藥,玉房秘訣中也提到彭祖傳承的以麋角作為房中藥,陶弘景也記載服用麋角有補益功效,孟詵則說麋茸是仙家珍重之物。
自鹿麋茸角方甚多收載之點觀之。想千金方。及此外方書。系出自道教也歟。而此等藥用。與方士之間。有甚深密接之關係可想見矣。關於此點。如非再考證之。則難斷也。
漢代神農本草經。(四)記載諸藥之氣味。又周禮之鄭眾注。(三四)亦載有狼膏聚。麋膏散。聚則溫。散則涼。以救時之苦也。
自此點觀之。關於當時藥理。已可推得有相當解釋。至關於鹿茸之藥效。加以何如見解。今雖不能詳。惟徵諸韓退之(四○)云。王師授鹿䘒丸方云。鹿稟純陽而䘒者。天地初分之氣。牝牡相感之精也。醫書稱鹿茸角血髓大有補益。而此䘒則入神矣。雖䘒與茸有異。要之以陽補陽說為比較單純之解釋則明矣。
白話文:
從古籍中收錄許多鹿、麋茸角藥方的角度來看,像是《千金方》以及其他醫書,似乎都源自道教。而這些藥物和道士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這點可以想見。關於這方面的論點,如果沒有進一步考證,很難斷言。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各種藥物的氣味,而《周禮》的鄭眾注中也記載了「狼膏聚」、「麋膏散」,聚則溫,散則涼,用來救治時疫之苦。
從這些記載可以推測,當時的藥理已經有一定的解釋。至於鹿茸的藥效,雖然現在無法詳細說明,但韓退之曾經說過,王師授予鹿䘒丸方,鹿稟純陽,而䘒是天地初分之氣,牝牡相感之精。醫書稱鹿茸角血髓有很大的補益作用,而䘒則更能入神。雖然䘒和茸有所不同,但用「以陽補陽」來解釋,算是比較單純的說法。
至宋如前章所述沈括蘇軾等儒者。有鹿麋茸角之補陰補陽說外。本草衍義。(三)記有凡麋鹿角自生至堅完。無兩月之久。大者二十餘斤。其堅如石。計一晝夜須生數兩。凡骨之類成長。無速於此。雖草木最易於生長者。亦無能及之。豈可與凡骨血為比。如是原始之觀察。似更在以前之時代。
即既用之矣。惟宋代無何藥理之解說。而真正藥理醫學的解說。以明之繆希雍為嚆矢。即於本草經疏。(三七)關於鹿茸鹿角麋角白膠等。基於各神農本草經之本文。解說鹿茸之藥理如下。
鹿茸稟純陽之質。含生髮之氣。故其味甘氣溫。別錄言酸微溫。氣薄味厚。陰中之陽也。入手厥陰足少陰厥陰經。婦人衝任脈虛則為漏下惡血。或瘀血在腹。或為石淋。男子肝腎不足。則為寒熱驚癇。或虛勞洒洒如虛。或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或小便數利。泄精溺血。此藥走命門心包絡。
白話文:
在宋代,像沈括、蘇軾這樣的學者,除了他們對鹿、麋鹿的茸角具有補充陰陽的功能的理論之外,《本草衍義》(第三章)還記載了以下信息:一般來說,麋鹿的角從生長到堅硬完整,只需要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大的角可以達到二十多斤,其硬度如同石頭。計算一下,一天一夜就需要生長數兩。對於所有骨骼類的生長,沒有比這更快的了。即使是草木這樣最容易生長的東西,也無法與之相比。因此,這種原始的觀察似乎比過去的時代更加深入。
既然已經使用了這些材料,但宋代對於藥理學的瞭解並不多,真正深入的藥理醫學理論由繆希雍首先提出,他在《本草經疏》(第三十七章)中,根據各神農本草經的原文,對鹿茸的藥理進行瞭解釋如下。
鹿茸具有純陽的品質,包含生髮的氣息,所以它的味道是甜的,氣溫,別錄上提到它是酸微溫,氣薄味厚,是陰中之陽。它進入手厥陰、足少陰、厥陰經。女性若衝任脈虛弱,會導致漏下、惡血,或者腹中有瘀血,或者出現石淋症狀;男性如果肝腎不足,會引起寒熱、驚癇,或者虛勞、四肢痠痛、腰脊疼痛,或者小便頻繁、洩精、尿血。這種藥物可以進入命門和心包絡。
及腎肝之陰分。補下元真陽。故能主如上諸症。及益氣強志生齒不老也。癰腫疽皆榮氣不從所致。甘溫能通血脈。和腠理。故亦主之。
此說乃基於漢醫之學說。故以今日之醫學的常識。而欲瞭解之。匪易事也。如謂氣味陰陽所入經路等語。皆屬哲理之空說。因人而異。乃亦自然之事也。
故清之劉若金著本草述。(三九)引用繆希雍之說。而謂繆氏謂鹿為純陽之質固然。但云茸亦純陽。並謂陰之陽則誤矣。鹿茸角皆為陽中之陰也。斯為因陰陽之見解。而異其說。再謂昔蜀一道人市斑龍丸。每醉高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闕下穴。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中醫藥理的論述,說明鹿茸等藥物能補腎肝陰分,益氣強志,生齒不老,並能治療癰腫疽等病症,其原理是藥物具有甘溫之性,能通血脈,和腠理。但作者認為,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中醫的理論,如氣味陰陽所入經路等,都屬於哲理的空說,因人而異,也屬自然之事。作者引用繆希雍的觀點,認為鹿為純陽之質,但鹿茸角則為陽中之陰,而非純陽。同時,作者也引述了蜀一道人關於斑龍丸的說法,以說明中醫藥物的神奇功效。
其方用鹿茸鹿角膠鹿角霜也。夫玉堂闕下穴。即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經曰。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胞中為精血之所聚。而其脈固絡於心。心胞絡主血。會此所以謂其為能療男子漏精尿血。女子崩漏也。至繆氏言其入四經而奏功是也。第謂純陽則大誤。若鹿茸則補命門真陽。
不可與鹿茸例論也。此皆為一種空理空論也。
清季藥理說頗多。而悉據神農經之說。加以註疏。其見解雖不一致。然都基陰陽之哲理。而成為空想空論。今僅摘其一二如下。
張璐(三九)曰。鹿茸效用。專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取其補火助陽。生精益髓。強筋健骨。固精攝便。下元虛人。頭旋眼黑。皆宜用之。本經治漏下惡血。是陽虛不能統陰。即寒熱驚癇。皆肝腎精血不足所致也。角乃督脈所發。督為腎臟外垣。既固腎氣。內充命門。相火不致妄動。氣血精澤。得以凝聚。扶陽固陰。非他草木可比。
白話文:
古方中使用鹿茸、鹿角膠、鹿角霜,因為玉堂闕下穴即膻中,是心臟的宮殿。經書記載胞脈屬於心臟,連接於胞中,胞中聚集精血,而胞脈又連接到心臟,心胞絡主血,因此能治療男子遺精尿血、女子崩漏。繆氏說它能入四經而奏效,但說它純陽則是大錯。鹿茸補命門真陽,不可與鹿茸類比,這些都是空理空論。
清代藥理學說很多,都根據神農經的說法加以註解。雖然見解不一致,但都基於陰陽哲理,成為空想空論。以下列舉其中一二:
張璐說鹿茸專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取其補火助陽,生精益髓,強筋健骨,固精攝便。下元虛人、頭旋眼黑,皆宜用之。本經記載治療漏下惡血,是因為陽虛不能統陰,寒熱驚癇,都是肝腎精血不足所致。鹿角是督脈發源之處,督脈為腎臟的外垣,既能固腎氣,又能充實命門,相火不致妄動,氣血精澤得以凝聚,扶陽固陰,非其他草木可比。
張陰庵曰。鹿性純陽。息通督脈。茸乃骨精之餘。從除透頂。氣味甘溫。有火土相生之義。主治漏下惡血者。土氣虛寒。則惡血下漏。鹿茸稟火氣而溫。土從陰出陽。下者舉之。而惡血不漏矣。寒熱驚癇者。心為陽中之太陽。陽虛則寒熱。心為君主而藏神。神虛則驚癇。鹿茸陽剛漸長。
心神充足。而寒熱驚癇自除矣。益氣強志者。益腎臟之氣。強腎臟之志也。生齒不老者。齒為骨之餘。從其類而補之。則腎精日益。故不老。
葉天士曰。(四二)鹿茸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陰也。肝臟血。脾統血。肝血不臟。脾血不統。漏下惡血矣。鹿茸氣溫可以達肝。味升可以扶脾。所以主之也。寒熱驚癇者。驚癇而發寒熱也。蓋肝為將軍之官。
白話文:
張陰庵曰:
鹿的本性純陽,呼吸通暢督脈。鹿茸是骨頭精華的剩餘部分,可以從頭頂滲透至全身。氣味甘溫,有火生土的道理。主治漏下惡血症,因為土氣虛寒,就會導致惡血下漏。鹿茸稟承火氣而溫暖,土氣從陰生出陽,下垂的可以被舉起,所以惡血就不會漏下了。
對於寒熱驚癇的患者,心臟是陽氣中的太陽,陽虛就會寒熱。心臟是君主,藏神,神虛就會驚癇。鹿茸陽氣剛強,可以漸漸生長,使心神充足,寒熱驚癇自然就會消除。
鹿茸可以益氣強志,因為它可以益腎臟之氣,使腎臟之志堅強。鹿茸可以生齒不老,因為齒是骨的剩餘部分,從同類中補益它,腎精就會日益充盈,所以就不會衰老。
葉天士曰:
鹿茸氣溫,稟承天地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陰也。肝臟主血,脾統血。肝血不足,脾血不統,就會漏下惡血。鹿茸氣溫可以達肝,味升可以扶脾,所以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者,驚癇而發寒熱,因為肝為將軍之官,主生發。
肝血虛。則肝氣亢。挾濁火上逆。或驚或癇矣。鹿茸味甘可以養血。氣溫可以導火。所以止驚癇之寒熱也。益氣者。氣溫則益陽氣。味甘則益陰氣也。甘溫益陰陽之氣。氣得剛大。而志強矣。鹿茸骨屬也。齒者骨之餘也。甘溫之味。主生長。所以生齒。真氣充足。氣血滋盛。
所以不老也。
陳修園(四三)曰。鹿為仙獸而多壽。其臥則口鼻對尾閭以通督脈。督脈為通身骨節之主。腎主骨。故又能補腎。腎得其補。則志強而齒固。以志藏於腎。齒為骨余也。督得其補。則大氣升舉。惡血不漏。以督脈為強氣之總督也。然角中皆血所貫。沖為血海。其太補衝脈可知也。
白話文:
肝血不足,就會導致肝氣上升,夾雜著濁氣上逆,容易出現驚厥等症狀。鹿茸味甘,可以滋養血液,性溫可以引導濁火下降,因此可以治療驚癇引起的寒熱症狀。鹿茸可以補氣,氣溫則可以增強陽氣,味甘則可以滋養陰氣。甘溫的性質可以滋養陰陽之氣,使氣勢強大,精神充沛。鹿茸屬於骨類,牙齒是骨頭的延伸,甘溫的性味可以促進生長,因此能生長牙齒。真氣充足,氣血旺盛,自然就不會衰老。
陳修園說,鹿是仙獸,壽命很長,牠們睡覺時會將口鼻對著尾閭,這樣可以通督脈。督脈是全身骨節的主管,腎臟主管骨骼,所以鹿茸也能補腎。腎臟得到滋補,則精神充沛,牙齒堅固,因為精神藏於腎臟,牙齒是骨頭的延伸。督脈得到滋補,則氣勢上升,污血不會外漏,因為督脈是強大氣息的主導。鹿茸的角中都是血脈貫穿,沖脈是血海,由此可知鹿茸可以大補沖脈。
凡驚癇之病。皆挾衝脈而作。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鹿茸內衝脈而太補。其而所以能治寒熱驚癇也。至於長而為角。別錄謂其主惡瘡。逐惡氣。以一點胚血發泄亡盡。只有拓毒消散之功也。
知上記於清朝時代。非但鹿茸。即神農本草經中種種藥品。皆收載考證而加以詮釋。上記數例。亦可知其詮釋之梗概。即同為讀本經本文者。亦有甲乙之別。至其藥理之解說。各主其說。未有一致者。蓋可謂哲理的醫學之通弊歟。
白話文:
驚癇病症都是因為衝脈受到影響而發生的。陰氣不足無法安定內體,就會依附陽氣上升,導致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寒冷。陽氣不足無法周遍全身,就會隨著陰氣下降,導致下半身發熱,上半身寒冷。鹿茸能夠滋補衝脈,因此能治療寒熱驚癇。雖然鹿茸長成鹿角後,本草書上記載它能治惡瘡、逐惡氣,但這只是因為一點胚胎血發散消亡,僅有解毒消散的作用。
這些記載出自清朝時期,不僅鹿茸如此,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各種藥物都經過了考證和詮釋。這些例子也說明了其詮釋的概況。即使是閱讀本經文本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至於藥理的解說,各家都有自己的說法,尚未有一致的論點。這可以說是一種哲學性的醫學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