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之研究》~ 三 鹿茸之應用 (1)
三 鹿茸之應用 (1)
1. 三 鹿茸之應用
2. (一)唐以前
醫藥中應用鹿茸。參照中國曆代本草書。並唐宋之主要醫方書可察其概要也。
中國應用鹿茸。自何時始。徵諸史績。如今之證類本草。分所謂黑字白字。最足傳陶弘景校定之神農本草經之俤。此可知收載白膠於其本經之上品。鹿茸於其中品。麋脂於其下品。再參照陶弘景之序文。最晚於後漢時代。本品已供醫藥用品無疑也。再溯諸以往中尾博士(一四)(一五)云。
山海經中山經部。於劑之咸王。或宣王時代。或至晚於秦始皇以前。亦有記載。再於同書之中山經。及西山經之諸山記。有產鹿及麋。再於周禮天官塚宰載有庖人獸人等制。庖人司六畜六獸六禽。亦能辨別之。獸人專罟田獸。亦能辨別之。冬則獻狼。夏則獻麋。春秋獻獸物。
鄭眾庖人注曰。以麋鹿熊麕野豕兔為六畜。由是可知鹿麋之供食用。其由來久矣。雖山海經未記鹿麋之用途。亦無特別提出茸角等文字。然以常識想像之。當先秦之際。考究長命卻病藥物諸方士。如山海經。乃關於藥物記述之書。若鹿麋者。自古既為最佳食品。且其角茸。又具特殊形態。
發育甚速之鹿茸。豈能無方士十分注目之乎。其藥效想自古代即有考究之矣。蓋昔時食物與藥物無區別。因此供內服者。自植物至動物頗多。自山海經內容觀之。則易明也。
然鹿茸之應用。假如自先秦時代。始以如何之目的應用之。尚不明也。
神農氏本草經曰。(一六)鹿茸味甚溫。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
又名醫別錄曰。(一七)酸微溫無毒。療虛勞。洒洒如瘧。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疸癢。
由是觀之。最晚於後漢西晉之間。強精還老之處。有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等效。再於六朝時代。治虛勞羸瘦。四肢痠痛。腰脊痛。遺尿。遺精。血尿。尿石等外。如癰腫疸瘍。皮膚疾患。亦應用之。
再關於鹿角。本經曰。(一六)角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主外科疾患。應用之。
又別錄云。(一七)味鹹無毒。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與鹿茸所治者。概一致也。即本經所記。茸主有益精還老之效。角主治皮膚外科疾患也。如斯兩者。效用有截然之分。再依上開別錄記事。與肘後方(一八)之治卒患腰脅痛諸方。有鹿角長六寸燒搗末酒服之。鹿茸尤佳之記載。復觀之於六朝以降諸說。二者於應用之後。似有同等之效力。
對如是之諸症。鹿茸或角。依何種方法。而應用之乎。史績之記載不豐。今引證類本草(一九)百一方(二○)曰。若男女喜夢與鬼交通。致恍惚者。截鹿角屑三指撮。日二服。酒下。又深師方(二一)曰。治馬鞍瘡。鹿角灰酢和塗之。上記兩書。皆陶弘景以前舊書。而遺至今者。
白話文:
在醫學領域裡,鹿茸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唐以前,這點我們可從中國歷代的本草書籍以及唐宋時期的主要醫方書籍中找到相關資訊。
中國使用鹿茸的歷史究竟起始於何時,我們可以從歷史文獻中尋找線索。在「證類本草」中,有所謂的「黑字」和「白字」之分,這最能反映陶弘景校訂的「神農本草經」的精華。根據此書,我們可以知道,「白膠」被列為上品,「鹿茸」被列為中品,而「麋脂」則被列為下品。再結合陶弘景的序文,可以推斷,在後漢時代,鹿茸已經作為醫藥用品了。
中尾博士進一步指出,「山海經」的中山經部分,可能是在鹹王、宣王時代,或者至少在秦始皇之前編寫的,也有相關記載。在「山海經」的中山經和西山經中,有提到鹿和麋的出產地。在「周禮天官塚宰」中,有關於庖人和獸人的規定。庖人負責管理六畜、六獸、六禽,能辨別各種動物;獸人專門狩獵野獸,也能辨別各種動物。冬天進獻狼,夏天進獻麋,春秋兩季進獻其他獸物。
鄭眾在「庖人注」中提到,以麋鹿、熊、麕、野豬、兔子為六畜。由此可知,鹿和麋作為食用的歷史非常悠久。雖然「山海經」並未記錄鹿和麋的用途,也沒有特別提到鹿茸和鹿角的文字,但根據常識來推測,早在秦朝以前,那些研究延年益壽和治病方法的方士們,如「山海經」,這本書中對於藥物的記述,如果鹿和麋自古以來就是最好的食品,而且其角和茸又有著特殊的形態,那麼生長迅速的鹿茸,怎麼可能不會引起方士們的高度關注呢?他們對其藥效的研究,想必從古代就開始了。因為在古代,食物和藥物並無明確的區別,很多動物和植物都被用作內服藥物,這從「山海經」的內容中可以看出。
然而,鹿茸的應用,即使從先秦時代開始,其應用的目的仍不明確。
「神農本草經」記載:「鹿茸性味溫,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能補氣壯膽,使生齒不老。」
「名醫別錄」中也記載:「鹿茸酸微溫,無毒,治療虛勞、寒熱、羸瘦、四肢痠痛、腰脊痛、小便頻數、遺精、尿血,破除腹中瘀血,消散石淋、癰腫,治療骨中熱、黃疸、瘙癢。」
由此看來,最晚在後漢西晉時期,鹿茸就被用來強身健體、抗衰老,並治療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等症狀。到了六朝時代,除了治療虛勞、羸瘦、四肢痠痛、腰脊痛、遺尿、遺精、血尿、尿石等病症外,還被用於治療癰腫、黃疸、皮膚疾病等。
再來說到鹿角,「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鹿角主治惡瘡癰腫,能驅除邪惡之氣,治療殘留在陰部的血液,主要用於外科疾病。」
「名醫別錄」中記載:「鹿角味鹹,無毒,能消除小腹急痛、腰脊痛、骨折傷口的瘀血,能補氣。與鹿茸相比,其療效大致相同。」也就是說,「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鹿茸具有補精益氣、抗衰老的功效,而鹿角則主要用於治療皮膚外科疾病。兩者的功效有著顯著的差異。根據「名醫別錄」和「肘後方」中的記載,鹿角和鹿茸在應用後,似乎具有同等的療效。
對於上述各種症狀,鹿茸或鹿角是如何應用的呢?歷史文獻中的記載並不多。但在「證類本草」、「百一方」中都有相關記載。例如,如果男女經常做春夢,精神恍惚,可以用三指量取的鹿角碎屑,每日服用兩次,每次以酒送服。在「深師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療馬鞍瘡的方法,就是將鹿角灰和醋混合塗抹在患處。以上這些書籍都是陶弘景之前的古籍,一直流傳至今。
像「深師方」,是由僧人深師整理晉朝人支法存的書籍和各家舊方而成。這些記載都是關於鹿角的應用。除了內服外,鹿茸也可以製成粉末或膏藥供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