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論

《三消論》是金代醫家劉完素所著的一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醫學專著,專門論述中醫「消渴病」。劉完素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以其學術思想傾向於「火熱論」而聞名,強調人體內火熱病機的重要性。《三消論》正是他將此學術思想應用於消渴病領域的代表作。

根據書訊及內文摘錄,《三消論》原無刊本,後由清代周學海根據劉氏後裔所藏鈔本,於光緒十年(1884年)收錄於其《周氏醫學叢書》中方才得以廣傳。書末的「跋」文敘述了這部書流傳的艱辛過程,提到麻徵君從劉氏後裔處尋得,後經穆子昭(河間門人穆大黃之後)傳至周學海,期間曾因「兵火」遺失,幸遇鄉人處復見,足見此書傳世不易及其珍貴。周學海對原書進行了整理,並在卷首增寫了「六位、藏象二圖」,儘管對其中一些解經之處有其個人的看法(如在正文處的按語「解經牽強」等),但其整理刊行的貢獻使這部重要文獻得以保存至今。

全書結構如書介所述,分為三篇:病因病機辨證治法、食療、預防。這種系統性的結構,在當時針對單一疾病的論述中可謂是相當進步和完整的,這也是為什麼《三消論》被譽為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消渴病的專著。

劉完素在《三消論》中,首先從宏觀的宇宙觀和人體觀入手。他在開篇即引用《易》和《內經》關於「六位」的說法,將天地與人體胸腹之間的臟腑位置進行類比,認為肺、心、肝、膽、脾、腎分居不同的「六位」,並與五行、氣候(燥、熱、溫、極熱、涼、寒)相對應。他認為心肺象天、脾腎象地、肝膽象人,強調臟腑間的相互關係及與外在環境的聯繫,以此作為其闡述病機的理論基礎。儘管周學海對其某些引申解讀有不同意見,但這種嘗試將臟腑理論置於更廣闊的哲學框架中進行論述的方式,體現了當時醫家探求醫理的思維特點。

在病因方面,劉完素總結了導致消渴病的三個主要因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不遂。這與後世醫學對消渴病的認識是高度一致的。飲食不節,特別是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飲酒過度,會損傷脾胃,積累內熱,耗傷津液;勞倦過度則耗傷氣血,暗耗津液,陰虛火旺;情志不遂,如憂思惱怒,會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鬱而化火,灼傷津液。這些病因最終都歸結到引發體內燥熱、損傷津液,這與劉完素的「火熱論」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他特別指出,《濟眾》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飲酒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食熱」,明確將飲食和藥物(如金石丸散常性溫燥)列為重要病因。

在病機方面,劉完素認為消渴病的根本病機在於陰虛和陽虛,二者相互影響。然而,結合他的火熱學說,他更強調的是「陰虛」與「陽實」、「燥熱」的關係。他認為消渴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是「陽實陰虛,而病熱也」。這與當時一些醫家認為消渴是「上實熱而下虛冷」的觀點有所呼應,但他進一步闡述了是下部腎水陰寒之氣虛衰,不能制約上焦心火陽熱之氣,導致上熱下虛的表現。這種將病機聚焦於陰陽失衡,尤其是燥熱陽亢、津液虧耗,是劉完素對消渴病病機認識的核心。

他對當時醫家普遍認為「熱為實而虛為寒」的簡單觀點提出了辯證的看法。他認為不應「一概」而論,而應該認識到「五行各有陰陽」,「每臟每腑,諸氣和同」。例如,肺本清涼,虛則溫;腎本寒,虛則熱。這說明劉完素對於虛實寒熱的判斷是深入到臟腑層面,而非僅僅是整體的表象。他認為治療消渴的根本原則是「瀉實補虛,以平為期」,具體到消渴,就是「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最終達到「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的狀態。這段論述「散結濡枯利澀」被周學海讚為「治消渴妙諦,亦治萬病之準繩」。這顯示了劉完素治療思想的高明之處,即不僅著眼於症狀,更注重恢復氣液的正常輸布和運行。

在辨證方面,劉完素根據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將消渴病分為三種類型,儘管書介中列出了陰虛證、陽虛證和陰陽兩虛證,但根據劉完素側重燥熱陰虛的論述,這三證型可能更偏向於強調陰液虧耗、燥熱內生是主要矛盾,而陽虛證可能指的是在陰虛基礎上,後期累及陽氣,或本身兼有陽虛體質者。經典的三消分類(上消多飲、中消多食易飢、下消尿濁如膏)在書中也有提及,並認為「如此三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再次強調了燥熱是消渴病的共同病機核心。

在治法上,劉完素針對不同的證型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原則,如陰虛證滋陰降火,陽虛證溫陽補氣,陰陽兩虛證滋陰補陽。這些原則沿用至今。但他特別反對在消渴病已是燥熱陰虛的情況下,還使用「燥熱之劑以養脾胃」,認為這樣會「脾胃之氣竭矣」,這再次體現了他對病機的獨到認識及治療用藥的謹慎態度。

書中的「續方」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藥方範例,儘管方劑成分包含水銀、錫、黃丹等現在看來具有毒性的礦物藥,反映了時代的局限性,但其配伍思路仍可見一斑。方中包含牡蠣、密陀僧、知母、貝母、栝蔞根、苦參等,多數具有滋陰、清熱、瀉火、利濕、軟堅的作用。此方被描述為能使「小便大出,毒歸於下」,符合劉完素清熱除燥、利濕導濁、補充津液的治療理念。周學海的按語稱此方為「重劑」,並提及劉子和(劉完素弟子)曾辨過此方,說明其在當時的醫學界也是被認為藥力峻猛的方劑。

食療和預防作為獨立篇章被列出,顯示了劉完素對整體治療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視。他提出的預防原則——飲食有節、勞逸適度、情志舒暢——至今仍是預防包括消渴病在內的許多慢性病的黃金準則。食療方如玉竹粥、天花粉粥等,也都是後世常用的滋陰清熱之品,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整體調理的特點。

總而言之,《三消論》作為劉完素的一部重要著作,系統地闡述了他對消渴病的認識。他將其標誌性的「火熱論」思想融入其中,強調燥熱、陰虛是消渴病的關鍵病機,尤其是上焦心火與下焦腎水之間的失衡。他批評了當時一些簡單化的醫學觀點,提出了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臟腑辨證思想。儘管書中存在一些時代的局限性(如對古經的解讀或方劑的使用),但其對消渴病病因、病機、辨證、治法的系統化梳理,特別是強調清熱潤燥、調補陰液、恢復氣機輸布的治療思路,對後世醫家研究和治療消渴病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醫認識消渴病的重要基礎。這部書不僅是研究劉完素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中醫糖尿病(消渴病)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

正文 (8)

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