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論》~ 正文 (6)
正文 (6)
1. 正文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起,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淺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言標與本異,易而弗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天元紀大論曰:至數極而道不惑,可謂明矣。
所謂藥之功能者,溫涼不同,寒熱相反,燥濕異本,前已言之矣。(以上推論化氣,發明標本,是補足前半篇義理,為第三段。以下論五味補瀉治法,結束通篇,為第四段。)
斯言氣也,至於味之功能,如酸能收,甘能緩,辛能散,苦能堅,咸能輕。酸屬木也,金燥主於散落,而木反之。土濕主於緩,而水勝之,故能收也。苦能燥濕而堅、火者苦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凡物燥則堅也,甘能緩急而散結,甘者土也,燥能急結,故緩則急散也。辛能散抑散結潤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
況抑結散,則氣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咸能輕堅,咸者水也,水潤而柔,故勝火之堅矣,此為五臟之味也。其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者,地也,地為萬物之本,胃為一身之本。天元紀大論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之本,淡也。
以配胃土,淡能滲泄利竅。夫燥能急結,而淡能緩之,淡為剛土,極能潤燥,緩其急結,令氣通行,而致津液滲泄也。故消渴之人,其率與食,皆宜淡劑。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堅、或輕,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也。
《本草》云:藥有三品,上品為君,主養命,小毒,以應天,中品為臣,主養性,常毒,以應人,下品為佐使,主治病,大毒,以應地。不在三品者,氣毒之物也。凡此君臣佐使者,所以明藥之善惡也。處方之道,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之用者為佐使。適其病之所根,有君臣佐使、奇偶小大之制,明其歲玫、君臣、脈位,而有逆順、反正、主療之方,隨病所宜以施用,其治法多端,能備所用者,良工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結者散之,散者收之,微者逆而制之,甚者從而去之,燥者潤之,濕者燥之,堅者輕之,輕者堅之,急者緩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勞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衰者補之,甚者瀉之,吐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開之,發之,灸之,刺之,適足為用,各安其氣,必清必淨,而病氣衰去,臟腑和平,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陰陽應象大論曰:治不法天之紀,不明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白話文:
[正文]
所以《大要》說:技術不精的醫生,自以為是,認為一切都懂。剛說完是熱症,寒症又出現,同一種病氣卻有不同的表現,診斷錯誤導致治療紊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要了解疾病的表裡根本,這道理看似簡單卻很廣泛,看似細微卻很重要,可以從一個道理推知許多現象。標和本不同,治療時容易但不損傷正氣,了解病症的根本和表面,就能調和身體的氣。能明白勝復的道理,就能成為萬民的楷模,這也符合自然運行的規律。《天元紀大論》說:達到極致的數量就不會迷惑,這可以說是明白了。
所謂藥物的功效,溫性和涼性不同,寒性和熱性相反,燥性和濕性本質不同,這些前面已經說過了。(以上是在推論氣的變化,闡明了標本的道理,是補充前半部分內容的,屬於第三段。以下論述五味補瀉的治法,結束全文,屬於第四段。)
這說的是氣,至於味道的功能,像是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和,辛味能發散,苦味能堅固,鹹味能輕瀉。酸味屬於木,金屬的燥性主發散,而木的特性相反。土屬濕,主緩和,而水能克制土,所以能收斂。苦味能燥濕而使之堅固,火屬苦,《易經》說能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凡是乾燥的東西就會堅固。甘味能緩和急迫的情況,並使鬱結散開,甘味屬土,燥能使事物急迫結聚,所以緩能使其散開。辛味能發散鬱結,潤澤乾燥,辛味屬金,金主發散,金生水。
何況使鬱結散開,氣血就能順暢運行,津液也會產生。《藏氣法時論》說:腎臟苦於乾燥,要趕緊吃些辛味的食物來潤澤它,打開皮膚紋理,促使津液產生,疏通氣機。鹹味能使堅硬的東西變得鬆軟,鹹味屬水,水潤澤且柔順,所以能克制火的堅硬。這就是五臟與五味的關係。而五味的根本是淡味。淡味是胃土的味道。胃土就像大地,大地是萬物之本,胃是身體的根本。《天元紀大論》說:在大地為化育,化育產生五味,所以五味的根本是淡味。
淡味可以配合胃土,淡味能滲透疏泄,通利孔竅。乾燥能使事物急迫結聚,而淡味能使其緩和,淡味屬剛土,極能潤澤乾燥,緩解急迫的結聚,使氣運行順暢,從而促使津液滲泄。所以患有消渴症的人,他們每天所吃的食物,都應該採用淡味的藥劑。 《至真要大論》說:辛味和甘味能發散,屬陽;酸味和苦味能湧泄,屬陰;鹹味能湧泄,屬陰;淡味能滲泄,屬陽。這六種味道,有的能發散,有的能收斂,有的能緩和,有的能急迫,有的能燥,有的能潤,有的能堅,有的能輕,根據需要來運用它們,調節身體的氣。
《本草》說:藥物有三品,上品為君藥,主要用來滋養生命,毒性小,可以順應天道;中品為臣藥,主要用來滋養性情,毒性一般,可以順應人事;下品為佐使藥,主要用來治療疾病,毒性大,可以順應地道。不屬於這三品的,屬於有毒的物質。所謂君臣佐使,是為了說明藥物的優劣。處方用藥的方法是,治療疾病主要用的是君藥,輔助君藥的是臣藥,配合臣藥作用的是佐使藥。要根據病根所在,有君臣佐使、奇偶大小的配伍制度,了解一年四季的變化、君臣之藥的運用、脈象的部位,要有逆治、順治、反治、正治的方法,要根據病情來靈活運用,治病的方法很多,能夠充分運用各種方法的人,才是好的醫生。
寒症用熱藥來治療,熱症用寒藥來治療,溫和的用清涼的來治療,清涼的用溫熱的來治療,鬱結的用發散的來治療,發散的用收斂的來治療,輕微的要反向抑制它,嚴重的要順其自然讓它發散出去,乾燥的要用潤澤的來治療,潮濕的要用乾燥的來治療,堅硬的要用輕瀉的來治療,輕瀉的要用堅固的來治療,急迫的要用緩和的來治療,外來的要去除,停留的要攻伐,勞累的要溫補,安逸的要活動,驚恐的要平靜,衰弱的要補益,嚴重的要用瀉法、吐法、下法、按摩、沐浴、按壓、奪取、開竅、發汗、艾灸、針刺等方法來治療,各種方法都要恰當運用,使身體的氣機平順,必須要保持清淨,病氣才會衰退,臟腑才能和平,回復到原有的狀態。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大體原則。《陰陽應象大論》說:如果治療疾病不遵循天地的運行規律,不明白大地的道理,災禍就會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