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論》~ 正文 (5)
正文 (5)
1. 正文
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奇病論曰:有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所溢也,病名脾癉。癉為熱也,脾熱則四臟不稟,故五氣上溢也。(脾屬土,土數五,故曰五氣,非謂五臟之氣也。)先因脾熱,故曰脾癉。又,經曰: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通評虛實論曰: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之人,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裡,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飲食。今消渴者,脾胃極虛,益宜溫補,若服寒藥,耗損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
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責、補瀉之道,故妄言而無畏也。豈知腹中論云: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注言:多飲數溲,謂之熱中。多食數溲,謂之消中。多喜曰癲。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謂英、乳,乃發熱之藥也。經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藥之氣悍,二者之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所謂飲一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穀之海竭矣。凡見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故《內經》應言渴者,皆如是,豈不昭晰歟!
(以上論理升降出入,是病機也。推病根,為第二段。)
然而猶有惑者,諸氣過極,反勝也,是以人多誤也,如陽極反似陰者是也。(推進一層,發明化氣,則前半義理,更覺圓道矣。)若不明標本,認似為是,始終乖矣。故凡見下部覺冷,兩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自退。(此下謂清降之也,非攻下也。
此等上熱下寒,固是火不下降,然火之所以不降,非有寒以格之耶,治此者,成法甚多,未可概用寒下。且上熱下寒與內熱外寒,皆真寒真熱也,與真熱而現寒之假象,尚隔一層。)然而舉世皆同執迷,至如《易》、《素》二書,棄如朽壤,良可悲夫!故處其方,必明病之標本,達藥之所能,通氣之所宜,而無加害者,所以制其方也已。
所謂標本者,先病而為本,後病而為標,此為病之本末也。標本相傳,先當救其急也。又云: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為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氣為胃之本,假若胃熱者,胃為標,熱為本也,處其方者,當除胃中之熱,是治其本也。故六氣乃以甚者為邪,衰者為正,法當瀉甚補衰,以平為期。
養正除邪,乃天之道也,為政之理,補殘之義也。大凡治病,明知標本,按法治之,何必謀於眾。陰陽別論曰:謹熟陰陽,無於眾謀。標本病傳論: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至真要大論曰:知標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適足以亂經。
白話文:
[正文]
如果因為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或服用礦物藥物而感到口渴,奇病論中提到:「有口中發甜的,這病叫什麼?」岐伯回答:「這是五種氣過度外溢造成的,病名叫做脾癉。」癉就是熱的意思,脾臟發熱,就會影響其他四臟的功能,所以五種氣就會往上溢出。(這裡的五氣指的是脾臟的五行屬性,不是指五臟之氣。)因為是先有脾熱,所以稱為脾癉。另外,經典上說:「五味食物進入口中,會儲存在胃裡,脾臟負責運化食物的精氣,津液也在脾臟,所以會使人感到口中發甜。」
這種情況是由於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所造成的,這種人一定是經常吃甘甜肥膩的食物。肥膩的食物會使人體內發熱,甘甜的食物會使人腹部脹滿,所以體內的氣會向上溢出,進而轉變成消渴病。通評虛實論中說:「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等病,都是富貴人家吃太多肥膩食物所引起的疾病。」有人說:「人以胃氣為根本,脾胃相合為表裡,脾胃處於中焦,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調養,注意飲食。」現在得了消渴病的人,是因為脾胃極度虛弱,更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耗損脾胃,使根本之氣更加虛弱,難以治癒。
這些話是不明白陰陽、寒熱虛實、補瀉的道理,所以才胡言亂語,毫無根據。難道不知道《腹中論》中說:「黃帝問,先生經常說熱中消中,不可以服用芳香的草藥和礦物藥,礦物藥會導致癲癇,芳香草藥會導致狂躁。」註解說:「喝很多水、小便頻繁,叫做熱中。吃很多東西、小便頻繁,叫做消中。情緒過度喜悅,叫做癲癇。情緒過度憤怒,叫做狂躁。芳,指的是美味的食物。石,指的是英、乳等礦物,都是發熱的藥物。」經典上又說:「熱中消中,都是富貴人容易得的病。現在禁止他們吃肥膩的食物,他們心裡會不舒服;禁止他們服用芳香草藥和礦物藥,他們的病就無法治癒,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芳香草藥味道鮮美,礦物藥藥性強烈,這兩種藥物的藥性都非常迅猛,所以不是心性平和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兩種藥物。」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岐伯回答:「熱的氣性迅猛,藥的氣性也是這樣。所謂喝一杯水,小便兩次,是因為肺氣把水從體內排出了,這是水穀精微耗竭的表現。凡是看到消渴病,就用熱藥來治療,實在是誤人太多了,所以《內經》中凡是說到口渴的,都應該這樣理解,難道不是非常清楚明白嗎!」
(以上論述的是氣的升降出入,是疾病發生的原理。推究疾病的根源,是第二段的內容。)
然而還是有人迷惑不解,認為各種氣過度發展,反而會出現相反的現象,所以很多人會因此誤判,例如陽氣過盛反而會表現得像陰虛一樣。(進一步探討氣的變化,可以使前面的理論更加完善。)如果不明辨標本,把相似的現象當作真實的,從頭到尾就會犯錯。所以凡是看到下半身感到寒冷,兩膝像冰一樣,這都是心火不下降的表現,看起來像是寒水,應該用寒涼的藥物向下導引三五次,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寒冷的現象自然就會消失。(這裡說的是清熱下降的方法,不是用攻下的方法。)
這種上熱下寒的病症,確實是心火不下降造成的,但是心火之所以不下降,難道不是因為有寒邪阻礙它嗎?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有很多,不可以一概而論地用寒藥來攻下。而且上熱下寒和內熱外寒,都是真正的寒和熱,與真正的熱而表現出假寒的現象,還是有區別的。然而世人都執迷不悟,把《易經》、《素問》等經典,丟棄像破爛一樣,實在是可悲啊!所以開藥方時,一定要明白疾病的標本,了解藥物的功效,了解氣的運行規律,並且不能對身體造成傷害,這才是開藥方的原則。
所謂標本,先發生的病是本,後發生的病是標,這是疾病的先後順序。標本相互傳變,首先要治療最緊急的症狀。還有人說,六氣是本,三陰三陽是標,這是因為疾病藏在臟腑最為緊急。還有人說,六氣是胃的根本,如果胃有熱,那麼胃就是標,熱就是本,開藥方時,應該清除胃中的熱,這才是治療根本的方法。所以六氣以過盛的為邪氣,衰弱的為正氣,治療方法應該是瀉除過盛的,補益衰弱的,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
養護正氣,消除邪氣,這是自然界的法則,也是治理國家、彌補不足的道理。大凡治療疾病,如果明白標本,按照法則治療,何必向眾人尋求意見?《陰陽別論》中說:「謹慎地熟悉陰陽的道理,不要向眾人尋求意見。」《標本病傳論》中說:「知道標和本,萬事都能做好;不知道標和本,就是胡亂行動。」《至真要大論》中說:「知道標和本,用起來就不會有危險;明白順和逆的道理,按正確的方法去做就沒有問題。不明白這些道理的人,不足以談論診斷,只會擾亂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