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論》~ 正文 (4)
正文 (4)
1. 正文
叔世不知其然,故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予所以舉此。
世謂消渴之證,乃腸胃之外燥熱,痞閉其滲泄之道路,水雖入腸胃之內,不能滲泄於外,故小便數而復渴。此數句,足以盡其理也,試取《內經》凡言渴者,盡明之矣。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有言腸痹而渴者,有言小腸癉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寒胃干而渴者,有因病熱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歸燥一也。
(以上發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下乃備引經義,以證其實而足其理。)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厥論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內為膈熱,消渴多飲也。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所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論曰: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溫補腎水,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矣。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氣獨勝。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燥,腎枯水涸。
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火,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繆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陰陽別論曰:一陽結,謂之消。注曰:二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
腸胃菀熱,善消水穀。又,氣厥論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中消,善食而瘦。如腸痹而渴者,數飲而不得中,氣喘而爭,(痹論作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今以不得中為句,是謂不得留於中,而即出也,恐非經旨。)時發飧泄。夫數飲而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消渴數飲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鬱而氣衰也,明矣,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強陽,以伐弱陰乎!此真實實虛虛之罪也。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疿之類,皆腸胃燥熱怫鬱,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故也。
或熱甚而膀胱怫鬱,不能滲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腫也。如小腸痹熱而渴者,舉痛論曰: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便堅不得出矣。注曰:熱滲津液,而大便堅矣。如因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寒藥養陰瀉熱,是為瀉實補衰之道也。
白話文:
[正文]
現在的人不了解疾病的本質,看到消渴病患者頻繁小便,就錯誤地認為是下半身虛寒。他們哪裡知道這是因為腸胃燥熱、氣機鬱滯造成的呢?我之所以要提出這一點,就是要說明這種誤解。
世人認為,消渴病是因為腸胃之外的燥熱,阻礙了水分滲透排泄的通道,導致水即使進入腸胃,也無法滲透到體外,所以才會頻繁小便又口渴。這幾句話足以說明消渴病的病理了。你可以看看《內經》裡所有提到口渴的說法,就會明白了。有的說是心肺氣虛導致的口渴,有的說是肝臟阻塞導致的口渴,有的說是脾胃熱導致的口渴,有的說是腎臟熱導致的口渴,有的說是胃和大腸熱結導致的口渴,有的說是腸道阻塞導致的口渴,有的說是小腸熱導致的口渴,有的因為瘧疾而口渴,有的因為吃肥甘厚味或服用石藥而口渴,有的因為酒足飯飽後行房事而口渴,有的因為長途跋涉勞累加上天氣炎熱而口渴,有的因為傷寒導致胃乾燥而口渴,有的因為疾病發熱而口渴,有的因為患風病而口渴。雖然病變的部位涉及五臟不同,所遭遇的病因也各異,但歸根結底都是燥熱所引起的。
(以上闡述了病根,是這段的前半部分。下面引用經典醫書的內容,來佐證觀點,使其更加完善。)
所謂心肺氣虛導致的口渴,《厥論》說:「心熱傳到肺,會發展成膈消。」註釋說:「心熱進入肺,時間長了會轉化,內部形成膈熱,導致消渴病多飲。」所謂肝臟阻塞導致的口渴,《痹論》說:「肝痹的人,晚上睡覺容易驚醒,多飲水,小便頻繁。」所謂脾胃熱導致的口渴,《痿論》說:「脾氣熱就會導致胃乾燥而口渴,肌肉麻木不仁,發展成肌肉萎縮。」所謂腎臟熱導致的口渴,《刺熱論》說:「腎臟發熱的病人,先是腰痛,腿酸,口渴頻繁飲水,身體發熱。」《熱論》說:「少陰脈連接著腎,又連接著肺,並繫於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而口渴。」
現在的人只說腎虛不能控制心火,認為是上面實熱而下面虛冷,就用溫熱的藥物來補腎水,想要讓腎水來抑制心火。他們根本不明白陰陽虛實的道理!腎水屬陰,本質是寒性的,虛了就會發熱;心火屬陽,本質是熱性的,虛了反而會發寒。如果腎水陰虛,就會導致心火陽實,這就叫做陽實陰虛,導致上下都發熱,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氣厥論》說:「腎氣衰弱,陽氣就會獨自旺盛。」《宣明五氣論》說:「腎最怕乾燥,因為乾燥,腎就會枯竭,水液就會減少。」
《臟氣法時論》說:「腎怕乾燥,要趕快吃辛辣的東西來潤澤它。」寒冷的東西屬陰,能夠滋養水液,瀉掉火氣;溫熱的東西屬陽,能夠滋養火氣,消耗水液。現在腎水已經不能克制心火,導致上下都發熱,怎麼可以用熱藥來滋養腎水,想讓它來抑制心火呢?這不是大錯特錯嗎!還有,像胃和大腸熱結導致的口渴,《陰陽別論》說:「一陽結,叫做消。」註釋說:「二陽結,是胃和大腸都熱結了。」
腸胃積熱,會快速地消化水穀。另外,《氣厥論》說:「大腸把熱傳到胃,就會食慾旺盛但人消瘦。」《脈要精微論》說:「發展成中消,就會食慾旺盛但人消瘦。」像腸道阻塞導致的口渴,會頻繁飲水但沒有效果,氣喘吁吁,感覺難以呼吸。(《痹論》裡寫的是「頻繁飲水,但又排泄出去,呼吸困難」。現在把「不得中」作為一句,意思是水沒有停留於身體內部,就直接排出去了,恐怕不是經典的本意。)有時候會出現吃完飯就拉肚子的情況。頻繁飲水但沒有效果,那麼大便肯定也無法停留,這樣看來,消渴病頻繁飲水又小便多的原因,只是因為三焦燥熱鬱結、氣機衰弱罷了,這就很清楚了。怎麼可以用燥熱的毒藥來增強陽氣,去傷害衰弱的陰氣呢!這就是實證用虛藥、虛證用實藥的錯誤!消渴病患者,大多會出現耳聾眼瞎、瘡癬、痤瘡等症狀,這都是腸胃燥熱鬱結,水液不能滋潤全身的原因。
有的時候,熱邪過盛,導致膀胱氣機鬱結,不能正常滲透排泄,導致水液亂走,臉上就會浮腫。像小腸阻塞發熱導致的口渴,《舉痛論》說:「熱氣停留在小腸,腸道疼痛,熱邪熾盛,導致焦渴,大便也會堅硬拉不出來。」註釋說:「熱邪滲透到津液,所以大便才會乾燥堅硬。」像因為瘧疾而口渴,《瘧論》說:「陽氣旺盛就體表發熱,陰氣虛弱就體內發熱,內外都發熱,就會氣喘口渴,想要喝冷的。」既然陽氣旺盛陰氣虛弱而導致發熱,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滋養陰液、瀉掉熱邪,這才是瀉實補虛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