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三消論》~ 正文 (2)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

1. 正文

叔世不分五運六氣之虛實,而一概言熱為實而虛為寒,彼但知心火陽熱一氣之虛實,而非臟腑六氣之虛實也。(熱實寒虛,義亦本於《內經》,以人身發生之元氣言,先生乃以五行之生制言。二者之理,均所當究,未可互非。)蓋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

假若胃冷為虛者,乃胃中陰水寒氣實甚,而陽火熱氣衰虛也,非胃土濕氣之本衰,(此段義論精切,所謂五行各有陰陽也。)故當溫補胃中陽火之衰,退其陰水寒氣之甚。又如,胃熱為實者,乃胃中陽火實而陰水虛也,故當以寒藥瀉胃中之實火,而養其水虛。然此皆補瀉胃中虛熱水火所乘之邪,非胃為濕者之本。

其餘例同法。夫補瀉脾胃濕土之本氣者,潤其濕者是補濕,燥其濕者是瀉濕,土本濕故也。(指明本氣,是先生獨得之秘,是從五行立論。)

凡臟腑諸氣,不必腎水獨當寒,心火獨當熱,要知每臟每腑,諸氣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嘗謂:五行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獨陽不成。但有一物,皆備五行,遞相濟養,是謂和平,交互克伐,是謂衰盛,變亂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

其為治者,瀉實補虛,以平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散結濡枯利澀,為治消渴妙諦,亦治萬病之準繩也。以上論臟腑五行之本氣,為第一段。

)況消渴者,本因飲食服館失宜,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故《濟眾》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飲酒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食熱,結於胸中,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石,熱燥甚於胃,故渴而引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飢,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聞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穀而喜渴也。然叔世論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實熱而下虛冷,上熱故煩渴多飲,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腎水虛,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實熱而下虛冷。又曰:水數一,萬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腎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使之衰弱。

根本不堅,則枝葉不茂,元氣不固,則形體不榮。消渴病者,下部腎水極冷,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亢甚,而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與仲景相反,所謂巧言似是,於理實違者也。

白話文:

[正文]

現今世人不分辨五運六氣的虛實,一概認為熱就是實證,虛就是寒證,他們只知道心火陽熱這一氣的虛實,卻不知道臟腑六氣的虛實。(說熱為實,寒為虛,這個道理也源自《黃帝內經》,是從人體元氣的角度來說的,先生您卻從五行的生剋制化角度來講。這兩種道理都應該深入研究,不應互相否定。)因為肺本性清涼,虛了就會偏溫;心本性熱,虛了就會偏寒;肝本性溫,虛了就會偏涼;脾本性濕,虛了就會偏燥;腎本性寒,虛了就會偏熱。

假如說胃冷是虛證,那是因為胃中陰水寒氣太盛,陽火熱氣衰弱,並不是胃土本身濕氣衰弱。(這段道理分析精闢,說明五行各有陰陽。)所以應當溫補胃中衰弱的陽火,祛除過盛的陰水寒氣。又比如,說胃熱是實證,那是因為胃中陽火太盛而陰水虛弱,所以應該用寒涼藥物來瀉胃中實火,滋養虛弱的陰水。然而這些都只是針對胃中虛熱、水火相乘之邪的補瀉,並不是針對胃本身濕氣的根本。

其他臟腑的道理也一樣。補瀉脾胃濕土的根本之氣,滋潤其濕氣就是補濕,使其乾燥就是瀉濕,因為土的本性就是濕。(這裡指明了本氣,是先生您獨到的見解,是從五行的角度立論的。)

所有臟腑的氣,不一定只有腎水才代表寒,心火才代表熱。要知道每個臟腑的氣都要和諧協調,宣散平和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常說,五行的道理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獨的陰氣不能生長,單獨的陽氣不能形成。任何事物都具備五行的特性,互相滋養才能平衡,互相克制就會出現衰盛,如果變化紊亂失常,疾病就會由此產生。所以水少火多,是陽實陰虛,就會產生熱病;水多火少,是陰實陽虛,就會產生寒病。

治療疾病的方法,就是瀉實補虛,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所以治療消渴病,應該補腎水陰寒之虛,瀉心火陽熱之實,消除腸胃的燥熱,滋養全身津液的衰竭,使氣血流通而不結滯,津液產生而不枯竭,氣血暢通而不阻塞,這樣病就會逐漸好轉。(疏通結滯,滋潤枯竭,通利阻塞,是治療消渴病的精髓,也是治療其他疾病的準則。以上論述了臟腑五行的本氣,是第一部分。)

況且消渴病,本來就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腸胃乾燥,氣液無法正常運行,或者耗損精神,過度放縱,或者因為大病,導致陰氣損傷,血液衰弱,陽氣亢盛,燥熱鬱積而形成的。所以《濟眾》說:三種消渴病,都是因為長期嗜好吃鹹味的食物,過食燒烤油炸食物,飲酒過度。也有因為年輕時服用金石丸散,長期食用熱性食物,積聚在胸中,導致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約藥石的熱性,熱燥在胃中更甚,所以會口渴而大量飲水。

如果飲水多,小便也多的,叫做消渴;如果飲食多但不覺得很餓,小便頻繁而逐漸消瘦的,叫做消中;如果口渴不停,腿腳消瘦,小便有脂液的,叫做腎消。這三種消渴病,燥熱的性質是一樣的,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

我聽說現在世上的方劑,很多用同一個方子來治療三種消渴病,因為它們都是容易消化水穀且口渴的病。然而現代人討論消渴病,大多不知道根本原因。他們說消渴病是上部實熱而下部虛寒,上部熱所以煩渴多飲,下部寒所以小便頻繁。根本原因是下部腎水虛弱,不能制約上部的心火,所以才導致上熱下寒。又說:水為一,是萬物之本,五行之先,所以腎水是人的根本,生命的元氣,不能使其衰弱。

如果根本不穩固,枝葉就不會茂盛;如果元氣不堅固,形體就不會榮潤。患消渴病的人,下部腎水極寒,如果再服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元氣更加虛弱,下部腎水更加衰敗,上焦的心火就會更加亢盛,更難治療。應該用溫熱藥物來補養元氣,如果下部腎水充實,就能制約上焦的心火,自然就會停止口渴,小便恢復正常,病也就會痊癒。這些說法,正好和仲景的觀點相反,真是巧言令色,表面看似有理,實際上是違背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