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三消論》~ 正文 (3)

回本書目錄

正文 (3)

1. 正文

非徒今日之誤,亦已久哉。又如,蔣氏《藥證病源》中,(今無此書。)論消渴、消中、消腎病曰: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又曰:腰腎虛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腎臟冷如泉。

始言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復言腎臟亦冷,且腎臟冰冷言為虛,其餘熱者,又皆言其虛,夫陰陽興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猶小,至於寒熱差殊,用率相反,過莫大焉。(先生之辯,固極有理,然虛熱、虛寒,常為病者所兼有,不獨消渴也。《內經》亦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是無實乎?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氣血相失,故為虛焉。故一身而兼有寒熱之兩虛者,亦非甚悖於理也。但用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須有權衡,豈可謂火虛者必水實,陰盛者必陽衰耶!後來薛立齋輩,謂陽盛者不必抑陽,但益陰以配之,陰盛者不必消陰,但助陽以配之。此即一偏之論也,未始非濫觴。

於先生之說矣。)或又謂:腎與膀胱屬水,虛則不能制火,虛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其遠矣。彼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豈知消渴小便多者,非此謂也。何哉?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多飲於中,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為其多飲,不能滲泄於腸胃之外,故數溲也。

(此段議論,精確絕倫,學者當能參透,即萬病俱貫通矣。而徐靈胎、陳修園,每詆葉天士通絡之議,何也?一部《原病式》,只說得經絡氣化四字。)

故余著有《原病式》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汗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者,謂泄氣之門戶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一名鬼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物,悉皆有之。

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臟,是知出入升降,無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營衛、清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則怫鬱腠理,閉密陽氣,不能散越,故燥而無汁,而氣液不能出矣。

白話文:

[正文]

不只是現在的錯誤,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例如,蔣氏《藥證病源》(現在這本書已經失傳了)中,論述消渴、消中、消腎病時說:「三焦五臟都虛熱,只有膀胱冷得像冰。」又說:「腰腎虛冷的情況日益加重。」還說:「膀胱腎臟冷得像泉水。」

一開始說三焦五臟都虛熱,只有膀胱冷得像冰,接著又說腎臟也冷,而且把腎臟冰冷說成是虛證,至於其他部位的熱,又都說是虛熱,陰陽的興衰變化,怎麼會有這種道理!況且他說的內容前後矛盾,這點錯誤還算小,至於寒熱差異如此之大,用藥方向卻完全相反,那錯誤就太大了!(先生的辯解,確實很有道理,但虛熱、虛寒,常常是病人同時存在的狀況,不只是消渴病而已。《內經》也說:氣偏盛則會導致血虛,血偏盛則會導致氣虛,難道就沒有實證了嗎?回答是:有的就是實證,沒有的就是虛證。

所以氣偏盛就會沒有血,血偏盛就會沒有氣,氣血不協調,所以才成為虛證。因此,一個人同時有寒熱兩種虛證,也不是完全不合道理。但用藥要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必須要有衡量,怎麼可以說火虛的人,一定是水實;陰盛的人,一定是陽衰呢!後來的薛立齋等人認為,陽盛的人不必抑制陽氣,只要滋養陰液來配合;陰盛的人不必消除陰氣,只要幫助陽氣來配合。這也是一種偏頗的論點,不能說不是錯誤的開始。

(對於先生的說法,我有些不同意見。)或者又有人說:腎與膀胱屬水,虛弱就不能制約火,虛弱既然不能制約火,所以小便多的人,就更加偏離正確的理解了。他們認為水氣充實就能制約火,虛弱就不能制約火,所以陽氣強盛陰液虛少,而熱燥使液體減少,小便就會淋漓不盡而且量少;陰氣強盛陽氣虛弱,不能制約水液,小便就會多而且頻繁,哪裡知道消渴病小便多,不是這種情況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燥熱太過,三焦腸胃的皮膚紋理、氣孔,被鬱悶、結滯而變得緻密、阻塞,水液無法排出,只能在體內浸潤,濡養全身,所以腸胃之外,燥熱太過,即使喝再多的水,終究無法滋潤體表,所以口渴不止。小便多的原因,是因為喝了太多水,而無法滲透到腸胃之外,所以才小便頻繁。

(這段論述,精確無比,學者應該能參透,這樣就能貫通所有的疾病了。而徐靈胎、陳修園,卻總是批評葉天士疏通經絡的觀點,這是為什麼呢?一本《原病式》,只說了經絡氣化四個字。)

所以我寫了《原病式》這本書,說:皮膚的汗孔,是排泄汗液的孔竅,也叫做氣門,是排泄氣體的門戶,也叫做腠理,是氣液流通的隧道紋理,也叫做鬼門,是幽冥之門,也叫做玄府,是玄微之府。而玄府是無所不在的,人的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乃至於萬物,全部都有玄府。

玄府是出入升降的通道門戶。所以《經》上說:出入功能廢止,神機就會衰滅;升降功能停止,氣就會孤立危險。所以沒有出入功能,就無法生長壯老;沒有升降功能,就無法生長化收藏。由此可知,出入升降,無所不在。因此知道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夠發揮作用,都是因為升降出入的通道通暢。如果有所阻塞,就不能發揮作用了。

如果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聽不見聲音,鼻子聞不到香味,舌頭嚐不出味道,筋骨痿弱痺痛,爪甲退化牙齒腐爛,毛髮脫落,皮膚麻木不仁,腸胃不能滲透排泄,這些都是因為熱氣鬱悶,玄府閉塞,導致津液、血脈、營衛、清氣無法升降出入的緣故。各種疾病會隨著鬱結的輕重程度,而有大小之分。病在體表,就是因為鬱悶在皮膚紋理、氣孔,使陽氣無法散發,所以乾燥沒有津液,而氣液無法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