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三消論》~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易》言:天地自太虛至黃泉,有六位,《內經》言:人之身,自頭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言:人胸腹之間,自肺至腎,又有六位,人與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爐備,知彼則知此矣。故立天之氣,曰金與火,立地之氣,曰土與水,立人之氣,曰風與火,故金火合則熱而清,水土合則濕而寒,風火合則溫而炎。

人胸腹之間,亦猶是也。肺最在上,為燥金,主清,心次,為君火,主熱,肝又次之,為風木,主溫,膽又次之,為相火,主極熱,脾又次之,為濕土,主涼,腎又次之,黃泉,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腎象地,肝膽象人。不知此者,不可與論人之病矣。

夫土為萬物之本,水為萬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陰居陰,同處乎下,以立地氣。萬物根於地,是故水土濕寒。若燥熱陽實,則地之氣不立,萬物之根索澤,而枝葉枯矣。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是為動物,根本在於中也。根本者,脾、胃、腎也。(解經牽強,經義不如此也。

經文本有兩義,一言動物之官骸,聽命於中,是根於中也,植物之枝葉,發生於下,是根於外也,一言人神明思慮發於中,故曰根於中,營術氣血運於外,故曰根於外也。中廢則無知,外息則不動矣,非脾腎之謂也。後《原病式》所論,極是。)

食入胃,則脾為布化氣味,榮養五臟百骸,故酸入肝而養筋膜,苦入心而養血脈,甘入脾而養肌肉,辛入肺而養皮毛,鹹入腎而養骨髓。五氣亦然,故清養肺,熱養心,溫養肝,濕養脾,寒養腎也。凡此五味五氣,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惟平則安矣。(觀此則上文偏重濕寒,而惡燥熱,亦屬未是。

)故六節臟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大陰陽明論云: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於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頸足,不得獨主於時也。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爾,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足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謂不能為之運用也。由是觀之,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稟受於脾胃,行其津液,相與濡潤滋養矣。後之醫者,欲以燥熱之劑,以養脾胃,滋土之氣,不亦舛乎!況消渴之病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更服燥熱之藥,則脾胃之氣竭矣。

白話文:

[正文]

《易經》說:天地從虛無到地底深處,有六個層次。《內經》說:人的身體,從頭到腳,也有六個層次。現在我再說:人的胸腹之間,從肺到腎,也有六個層次。人與天地,造化和五行,都是在同一個爐子裡鍛造出來的,了解天地的道理,就能了解人體的道理。所以說,天之氣是金和火,地之氣是土和水,人之氣是風和火。因此,金和火結合就會產生熱而清的現象,水和土結合就會產生濕而寒的現象,風和火結合就會產生溫而炎熱的現象。

人的胸腹之間,也是如此。肺在最上面,屬乾燥的金,主清;心在其次,屬君火,主熱;肝又在其次,屬風木,主溫;膽又在其次,屬相火,主極熱;脾又在其次,屬濕土,主涼;腎又在其次,是黃泉,屬寒水,主寒。所以,心肺就像天,脾腎就像地,肝膽就像人。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就沒辦法跟他討論人的疾病。

土是萬物的根本,水是萬物的源頭,水和土的性質相合,陰性物質處於陰位,共同位於下方,以此建立地氣。萬物的根都生長在土地裡,所以水和土是濕寒的。如果過於乾燥炎熱,那麼地氣就無法建立,萬物的根就會枯竭,枝葉也會枯萎。《五常政大論》說:「紮根在中間的,叫做神機,這是指動物,根本在於中間。」這裡的根本是指脾、胃、腎。(這個解釋過於牽強,經文原意並非如此。)

經文本身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說動物的器官肢體,聽命於中間,所以說紮根在中間;植物的枝葉,生長於下方,所以說紮根在外面。另一種是說人的神明思慮發於中間,所以說紮根在中間;營衛氣血運行於外,所以說紮根在外面。中間功能廢止就會失去知覺,外面功能停止就會無法行動,並不是指脾腎。後來的《原病式》所說的,才是正確的。

食物進入胃裡後,脾會將食物轉化為氣味,滋養五臟和全身的骨骼肌肉。所以酸味進入肝臟可以滋養筋膜,苦味進入心臟可以滋養血脈,甘味進入脾臟可以滋養肌肉,辛味進入肺臟可以滋養皮毛,鹹味進入腎臟可以滋養骨髓。五氣也是這樣,所以清涼可以滋養肺,熱可以滋養心,溫可以滋養肝,濕可以滋養脾,寒可以滋養腎。所有這些五味五氣,太過或不及都會導致疾病,只有平和才能保持健康。(從這裡來看,上文過於偏重濕寒,而厭惡乾燥炎熱,也是不對的。)

所以《六節臟象論》說:「五味進入口中,儲存在腸胃裡,每種味道都有其歸屬,用來滋養五氣。五氣調和,生命才能產生,津液才能互相生成,神才能自然產生」,這就是這個道理。此外,《大陰陽明論》說:「脾病而四肢無法活動,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四肢從胃接受氣,但無法到達經脈,必須通過脾的轉化,才能得到氣。現在脾病了,不能為胃輸運行津液,四肢就無法得到水穀之氣,氣一天天衰弱,脈絡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沒有氣來生長,所以無法活動。」

黃帝問:「脾不主宰時令,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脾屬土,主管中央,經常用四季來滋養四臟,每個臟器各寄治十八天,不能單獨主宰時令。脾臟常常依附於胃土的精氣,土可以生養萬物,效法天地,所以上至頸部,下至足部,都不能單獨主宰時令。」黃帝問:「脾和胃只是用膜相連,就能為胃運行津液,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足太陰經是三陰經,它的脈絡貫穿胃,歸屬於脾,聯絡喉嚨,所以太陰經為三陰經運行氣。足陽明經是表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也為三陽經運行氣。

臟腑都通過自己的經脈從陽明經接受氣,所以為胃運行津液。四肢無法得到水穀之氣,氣一天天衰弱,脈絡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沒有氣來生長,所以無法活動。無法活動,是指不能夠運動和運用。從這裡來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從脾胃接受氣,運行津液,互相濡養滋潤。後來的醫生,想要用燥熱的藥物來滋養脾胃,滋養土氣,豈不是錯了嗎!更何況消渴病,本來就是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燥熱的陽氣過於旺盛,再服用燥熱的藥物,那麼脾胃之氣就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