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頂石南散

TONG DING SHI N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0%
腎經 16%
脾經 11%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頂石南散」方劑中包含石南葉,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石南葉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上攻而引起的頭風、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2. 疏風散寒:石南葉亦能疏風散寒,對於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石南葉在「通頂石南散」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頭風頭痛等疾病。

通頂石南散中加入藜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散結: 藜蘆味苦辛,性寒,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而藜蘆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有助於緩解病症。
  2. 上行通竅: 藜蘆善於上行通竅,可直達頭部,治療頭痛、鼻塞、耳聾等上部疾病。通頂石南散主治頭痛、鼻塞、耳聾等症,而藜蘆的通竅作用可以幫助藥物直達病竈,提高療效。

通頂石南散中加入瓜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瓜蒂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它能有效清除因上火或外邪入侵引起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化痰止咳,通利氣道:瓜蒂還具有化痰止咳、通利氣道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痰液阻滯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配合方劑中的其他止咳化痰藥材,可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通暢,幫助患者儘快恢復。

主治功效


通頂石南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通頂石南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通睛外障,此病症多因外傷、跌撲等導致頭面部受損,使小兒肝臟受到驚風,進而影響到眼睛,出現眼目通睛的症狀。患者的瞳孔會開大,且眼球轉動不靈活,出現「欲擬看西又看東」的情況。

治療原理分析:

通頂石南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肝主目」理論,以及「驚則氣亂」、「風勝則動」的病機認識。

  1. 平肝熄風: 古文記載「令小兒肝受驚風,遂使眼目通睛」,表明此病症與肝臟受風邪侵襲有關。肝風內動會導致眼球轉動異常。方劑中的藜蘆具有祛風痰、定驚癇的作用,可能有助於平息肝風,進而改善眼球運動。瓜蒂可能透過導水消腫以平息風邪。

  2. 活血化瘀: 「皆因失誤築打著頭面額角」指出外傷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跌打損傷容易導致局部氣血瘀滯。石南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改善頭面部的氣血循環,減輕外傷引起的損傷,這有利於消除導致肝風的病理因素。

  3. 通頂取效: 「每用一粳米許,一日兩度,通頂為妙」提示此方可能採用鼻腔給藥的方式,利用藥物直達頭頂,迅速發揮藥效。這種給藥方式可能與中醫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理論相關,也可能與現代醫學中鼻腔粘膜吸收迅速的原理相符。

總結:

通頂石南散針對小兒通睛外障的病因病機,通過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等途徑,再配合特殊的給藥方式,達到治療目的。其中,石南葉活血化瘀,藜蘆平息肝風,瓜蒂可能協助平息風邪,三藥合用,共奏其效。然而,由於古代醫學的局限性,以及缺乏現代醫學的驗證,此方的確切療效和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石南1兩,藜蘆3分,瓜蒂5-7個。利膈,開風痰。
上為細末。
每用1粳米許,搐鼻,每日2次,通頂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通頂石南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六引《龍木論》。 組成:石南1兩,藜蘆3分,瓜蒂5-7個。 主治:利膈,開風痰。主治:小兒通睛外障;初因失誤,築打頭面額角,倒蹙撲下,令小兒肝受驚風,使目通睛。肝受風痰盛,瞳人開大眼不收而展縮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