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膏中含有沉香,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藥性相合: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降逆、納氣平喘之效。其與其他藥材搭配,可協同發揮功效,治療多種病症,例如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等。
二、沉香獨特功效:沉香氣味芳香,可闢穢濁,安神定志,且有行氣活血、止痛止瀉之效。其藥性溫和,對於一些寒性病症,能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在膏方中加入沉香,不僅能增強藥效,更可提高膏方的香氣和口感,增加患者服藥的愉悅感。
沉香膏中加入牛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豁痰止痙的功效。沉香膏常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而牛黃可有效改善因熱毒鬱積導致的心神不寧、昏迷等症狀,並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血管痙攣。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牛黃與沉香膏中其他藥材,如沉香、檀香等,具有協同作用。牛黃的清熱解毒可以輔助沉香、檀香的理氣止痛、安神定志之效,使藥效更為顯著,治療效果更佳。
沉香膏中加入玉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香潤燥:玉屑為珍珠粉末,性寒涼,具有潤燥生津、清熱解毒之效。沉香性溫燥,配伍玉屑可緩解其燥性,並增強香氣,使膏藥更易於吸收,並起到滋潤皮膚、舒緩乾燥的作用。
- 美白潤膚:玉屑本身具有美白功效,可以改善膚色,使皮膚白嫩光滑。加入沉香膏中,可以增強其美容效果,使其既能治病,又能美容。
沉香膏中添加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 丁香與沉香皆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丁香辛溫走氣,能引導沉香之香氣直達病所,增強其溫中散寒之力,且丁香能溫腎助陽,可配合沉香補腎壯陽的作用。
2. 緩解副作用: 沉香性偏寒涼,過量使用可能引起腹瀉等不適。丁香性溫,可溫中散寒,平衡沉香的寒性,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效更為平穩。
因此,丁香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沉香膏的藥效,更使其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劑[沉香膏]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水銀具有強烈的毒性,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包括中毒、腎損傷等。由於水銀的毒性,現代醫療已完全禁止使用含有水銀的方劑。使用水銀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風險,因此,應選擇安全的替代藥材,以避免對健康的威脅。
對於[沉香膏]中的雌黃成分,雌黃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病變。然而,雌黃具有一定的毒性,現代使用時需非常謹慎。
主治功效
沉香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沉香膏主要用於治療「無辜核」。
- 《幼幼新書》 記載:「上以鐵針尖利者,燒針頭似火色,看核子大小,作一紙?子束定無辜,仍須捏定,以針當中烙之,可深二豆許,即貼沉香膏。(方在次。)」 以及「《聖惠》治小兒針無辜核後,宜煉沉香膏貼之方:沉香(一兩,銼),黃丹(六兩)」。
- 《太平聖惠方》 記載:「以針當中烙之。可深二豆許。即貼沉香膏。治小兒針無辜核後。宜煉沉香膏貼之方。沉香(一兩銼),黃丹(六兩)」。
從以上內容可見,沉香膏是用於針刺「無辜核」後的處理藥物。「無辜核」在古代醫書中指的是一種小兒病症,從針刺的描述來看,可能是一種體表淋巴結腫大或類似的病症。
治療原理
沉香膏的主要成分是沉香和黃丹。
- 沉香:具有調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針刺後的疼痛和不適。
- 黃丹:黃丹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外用具有收斂、消腫的作用,可以減輕針刺後的局部腫脹。
在古代,針刺「無辜核」可能是一種引流排膿的治療方法,而沉香膏則起到收斂、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總結
綜合古文內容,沉香膏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針刺「無辜核」後的局部症狀,其治療原理是利用沉香的調氣止痛和黃丹的收斂消腫功效,以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溫,體熱者慎用。
- 本品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同名稱方劑
沉香膏,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沉香1兩(銼),黃丹6兩。 主治:小兒無辜核,已用針法者。
沉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一。 組成:沉香3分,牛黃3分,熏陸香3分,玉屑3分,丁香1分,水銀1分,雌黃半兩,鷹屎半兩。 主治:面(黑乾)(黑曾)及(黑乾)(黑曾)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