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紅痢膏

便血紅痢膏

BIAN XUE HONG L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便血紅痢膏中加入椿皮,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止血生肌的功效。

椿皮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便血、紅痢、濕疹等症狀,椿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椿皮還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止住便血,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在便血紅痢膏中加入椿皮,可有效治療因濕熱下注所致的便血、紅痢等症狀,並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

「便血紅痢膏」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止嘔: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嘔的功效。紅痢多因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常伴有腹痛、嘔吐等症狀。生薑能溫脾胃,散寒止嘔,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
  2. 解毒止血:生薑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解毒止血。紅痢常伴有血便,生薑能幫助止血,並減輕腸道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便血紅痢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便血」及「赤痢」,二者皆屬下焦濕熱或血分受邪所致。

  1. 便血:指血從肛門排出,可因大腸濕熱、脾虛不統血或風熱下迫所致。此方所治之便血,當屬濕熱蘊結大腸,灼傷血絡,血色偏紅,或伴黏膩穢臭。
  2. 赤痢:痢疾中以血便為主症者,古稱「赤痢」,多因熱毒夾濕滯腸道,腐敗血肉,症見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膿血。此方針對熱痢偏血分者,血色鮮紅,熱象明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為主,佐以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1. 椿皮(主藥)

    • 性味苦澀寒,歸大腸、胃經。
    • 功效:清熱燥濕、收斂止血、止瀉止痢。
    • 方中重用半斤(古代計量),取其苦寒清大腸濕熱,澀腸固脫以止痢止血,針對便血、赤痢之病機核心。
  2. 酸梨(輔藥)

    • 性味甘微酸涼,歸肺、胃經。
    • 功效: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 此處用一斤,一則因其涼性助椿皮清熱,二則其酸甘可緩和椿皮苦燥之性,防過燥傷陰,三則生津以防痢痢傷津。
  3. 鮮薑(佐藥)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功效: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 方中用三兩,意在調和寒涼藥性,防止椿皮、酸梨過寒傷胃,並能辛散行氣,緩解痢疾之腹痛裏急後重。
  4. 紅糖(使藥)

    • 性味甘溫,歸脾、胃、肝經。
    • 功效:緩急止痛、活血和血。
    • 此處用四兩,一則調味助藥力吸收,二則甘緩和中,緩解腹痛,三則微溫之性可佐制全方過寒,兼能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1. 寒溫並用:以椿皮、酸梨清熱為主,佐以鮮薑、紅糖溫中,使清熱不傷陽,燥濕不敗胃。
  2. 斂散結合:椿皮收斂止瀉,鮮薑辛散行滯,一收一散,調和氣機,適用於痢疾之裏急後重。
  3. 標本兼顧:清熱燥濕治標(濕熱便血),紅糖補益緩中治本(久痢傷正)。

四、可能適用之證候
綜合分析,此方較適合以下證型:

  • 大腸濕熱型便血:便血鮮紅,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
  • 熱毒赤痢:下痢赤多白少,腹痛拒按,小便短赤。
    然若屬虛寒便血(色淡紫、質稀)或久痢滑脫者,則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椿皮半斤,酸梨1斤,鮮薑3兩,紅糖4兩。
先將椿皮多加水(約3升)熬剩一斤,去渣取汁,再將薑、梨搗汁去渣,將汁對在一起,放在鍋內熬開,再下紅糖成膏。
每日早、晚各服1匙,開水衝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便血紅痢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椿皮半斤,酸梨1斤,鮮薑3兩,紅糖4兩。 主治:便血,赤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