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甲散
SHUANG J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增補內經拾遺》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胃經 25%
腎經 25%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雙甲散中含有鱉甲,其主要原因如下:
- 鱉甲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功效。 雙甲散多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瘡瘍等症,鱉甲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與方中其他藥物相配合,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 鱉甲與牡蠣、海蛤殼等藥物同為甲殼類藥材,具有相似的功效,共同起到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作用。 方中使用鱉甲,與其他甲殼類藥物相配合,可增強藥效,加強治療效果。
雙甲散中含有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鹹,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善於疏通經絡,散瘀消腫,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腫瘤等病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雙甲散中,穿山甲與其他藥材如乳香、沒藥等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發揮藥效。例如,乳香、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穿山甲的通經活絡作用相輔相成,增強了整體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雙甲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母」之證。瘧母為中醫病名,指瘧疾久延不愈,瘧邪深入血絡,與痰瘀互結,形成脅下痞塊之證候。主要表現為脅下積塊,硬痛不移,久瘧不癒,面色黧黑,形體消瘦等症狀,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瘧疾引起的脾腫大。
組成邏輯與功效機理分析
鱉甲(九肋者,醋炙) 味鹹微寒,歸肝經,功效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本草綱目》言其:「治瘧母、老瘧、勞瘧、經阻難産、陰瘡脫肛。」醋炙後增強其入肝散結之力,尤善通血絡、消癥積。
穿山甲(蛤粉炒成珠) 味鹹微寒,性善走竄,能通經絡、透達病所,功專破瘀散結、消腫排膿。用蛤粉炒製後,珠狀製法增強其軟堅散結之效,使其藥性更趨平和。
組方思維: 兩藥相伍,均具鹹寒軟堅之性,形成相須增效之勢:
- 蟲甲相配:鱉甲為介殼類,穿山甲為鱗甲類,皆屬「血肉有情之品」,同入血分,形成「介鱗相濟」之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鱉甲主靜,長於滋陰潛鎮;穿山甲主動,擅於走竄通絡。一守一走,共奏破滯消癥之效。
- 標本兼治:鱉甲滋肝陰以治本,穿山甲破血結以治標,針對瘧母「正虛邪戀」之病機。
治療原理: 此方以「鹹能軟堅」為核心治則,針對瘧邪久羈、痰瘀互結之病理產物。鱉甲直入肝經血分,消散脅下癥塊;穿山甲通徹經絡,搜剔伏邪,使深伏之瘧邪無所遁形。二藥合用,共奏破血消癥、搜絡剔邪之功,使瘧母得消而正氣不傷,體現中醫「緩攻漸消」之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鱉甲(九肋者,醋炙)、穿山甲(蛤粉炒成珠)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3錢,白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雙甲散,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 組成:鱉甲(九肋者,醋炙)、穿山甲(蛤粉炒成珠)各等分。 主治:瘧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