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化鐵丹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該方劑以化鐵丹為主,用於治療鐵器入體所致的症狀,如疼痛、腫脹、發熱等。白芷可疏散因鐵器入體所致的風寒之邪,通暢鼻竅,緩解鼻塞等症狀,輔助化鐵丹發揮其治療作用。
- 引藥上行: 白芷氣味芳香,可以引藥上行,促進藥物直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化鐵丹需要作用於患處,而白芷的引藥上行功效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神仙化鐵丹方中加入貫眾,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貫眾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可能因其他藥材燥熱,加入貫眾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貫眾亦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與方中化瘀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 驅蟲止瀉: 貫眾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可治療腸道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方中加入貫眾,可能與治療某些病症相關,例如因寄生蟲引起的消化不良等。
神仙化鐵丹方中含有山豆根,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山豆根味苦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神仙化鐵丹中,山豆根主要用於清熱解毒,以去除體內熱毒,並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此外,山豆根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消腫止痛,進一步輔助治療。
因此,山豆根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神仙化鐵丹的清熱解毒功效,使其在治療熱毒症狀方面更具療效。
神仙化鐵丹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理氣健脾: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鐵丹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木香的理氣健脾之效,可助鐵丹補益脾胃,促進鐵質吸收,改善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二、燥濕止瀉:木香亦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鐵丹方劑若用於治療脾虛濕困、腹瀉等症,木香的燥濕止瀉作用可配合鐵丹補脾止瀉,協同增效。
神仙化鐵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象牙,這一成分的使用源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和歷史背景。象牙被認為具有平肝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能夠幫助改善情緒,減輕焦慮與壓力。此外,象牙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人體有促進新陳代謝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與抗病能力。歷史上,象牙的稀有性和文化象徵也讓其成為貴重的藥材,常被用於製作上等的方劑,以增強其整體療效。再者,象牙的質地和性味在方劑中為調和其他藥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達到整體的協同作用。儘管當前對象牙的使用受到許多倫理和環保方面的挑戰,其在中醫藥中的歷史地位仍然值得關注與研究,並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傳承中尋求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神仙化鐵丹」方劑中加入玳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玳瑁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古人認為其可平息心火,安定心神,故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 活血化瘀: 玳瑁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所致的病症。對於心腦血管疾病及外傷瘀血等,具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神仙化鐵丹」中加入玳瑁,旨在發揮其鎮驚安神、活血化瘀的藥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神仙化鐵丹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一、古人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特別針對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等。而鐵丹的組成中,可能含有較為溫燥的藥物,因此加入犀角以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
二、犀角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常被用於治療一些難治之症。神仙化鐵丹可能因其特殊功效,而加入犀角以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化鐵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一切骨鯁」,即各類異物(如魚骨、骨刺)卡於咽喉或食道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方具有「化鐵」之效,意指能軟化、消解堅硬異物,使哽塞之物得以化解排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行氣活血、消腫散結
- 木香、香白芷:辛溫行氣,化濕通竅,緩解咽喉腫脹,助氣機宣通以利異物鬆動。
- 山豆根、水仙根:苦寒清熱解毒,消咽喉腫痛,針對因骨鯁引發的局部炎症。
- 貫仲:清熱解毒,兼能止血,防黏膜損傷。
(2)礦物類藥——軟堅消積
- 金星石、銀星石:古人認為金石之品能「化堅」,可能藉其質重沉降之性,促進異物下行。
- 京墨、墨煤:具收斂吸附作用,或能包裹異物表面,減少摩擦刺激。
(3)動物類藥——保護黏膜、利刺
- 象牙屑、玳瑁屑、犀角屑:質地堅硬而细腻,傳統用於「利骨刺」,可能形成膠態物質覆蓋異物,減輕疼痛並助推動。
- 烏芋(荸薺):生津潤滑,緩解咽喉乾澀,利於異物滑落。
(4)賦形與增效
- 木蘭花:芳香化濁,輔助宣散氣機。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緩解患者驚慌情緒,間接利於肌肉放鬆。
- 雪水糊丸:取其清涼之性,助清熱消腫。
三、綜合理性推測
此方結合「行氣通絡、清熱消腫、礦物軟堅、動物膠護」四類藥材,從多途徑化解骨鯁:
- 機械作用:礦物與動物藥可能物理性包裹或軟化異物。
- 局部消炎:清熱藥減少組織腫脹,氣血暢通後利於異物移動。
- 心理輔助:含化丸劑的過程,促使唾液分泌與吞咽動作,或助異物自然脫落。
整體而言,此方反映古代「以形治形」思維,結合藥材特性,針對骨鯁的物理性與炎症反應雙向調治。
傳統服藥法
香白芷(大塊不蛀者)3兩,貫仲(揀淨,末)1兩,木蘭花(樹生者)1兩,京墨(好者)1錢,金星石半兩,銀星石半兩,山豆根(去梗)1兩,水仙根(乾者)1兩,木香半兩,烏芋(即荸薺,乾者)1兩,象牙屑3兩,玳瑁屑3兩,犀角屑3兩,墨煤(淨者)1兩。上為細末,以頭面雪水糊為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懸當風處陰乾。
每用1丸,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化鐵丹,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四。 組成:香白芷(大塊不蛀者)3兩,貫仲(揀淨,末)1兩,木蘭花(樹生者)1兩,京墨(好者)1錢,金星石半兩,銀星石半兩,山豆根(去梗)1兩,水仙根(乾者)1兩,木香半兩,烏芋(即荸薺,乾者)1兩,象牙屑3兩,玳瑁屑3兩,犀角屑3兩,墨煤(淨者)1兩。 主治:一切骨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