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回散

鉛回散

QIAN HU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21%
腎經 21%
心經 13%
膽經 13%
大腸經 8%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鉛回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鉛。一般來說,鉛在現代醫療中被視為有毒物質,但在中醫理論中,鉛被用作特定情況下的治療藥物。這是因為中藥方劑往往考慮到藥物的性質和功能,鉛在古代中醫文獻中被認為具有某些療效,特別是在解毒、消腫和改善氣血方面。

鉛回散的組成旨在調和體內的不平衡,可能通過鉛的特性來達到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鉛的毒性,在現代的醫學觀點下,大多數使用含鉛的方劑已經被禁止或限制。這反映出古今醫學對於藥物安全性的不同理解,並且強調了在使用傳統中藥時,需要謹慎評估其成分和功效。同時,這也提示我們,要對傳統醫學的使用進行更深入的研討,並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鉛回散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去濕: 硫磺性溫,具有解毒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鉛回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濕疹、疥癬等皮膚病。硫磺能與鉛丹等藥材相配,共同發揮解毒去濕、消腫止癢的作用。
  2. 抑制細菌: 硫磺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抑制引起皮膚病的細菌生長,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硫磺在鉛回散中起到解毒去濕、殺蟲止癢、抑菌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鉛回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楊梅瘡毒」(梅毒晚期症狀),尤其針對「筋骨疼痛、朝輕夜重、喜熱手按揉」之證。此類症狀屬陰寒濕毒深入筋骨,導致氣血凝滯,陽氣不得宣通。疼痛夜間加重、喜溫按,反映虛寒本質;而梅毒為外感淫穢疫毒,後期沉伏筋骨,與寒濕相結。鉛回散以溫化沉寒、散結攻毒為方向,通過內服酒調,助藥力直達病所。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鉛灰(百遍水飛製)

    • 鉛性沉寒,傳統用於降火鎮驚,然此方經反覆「水飛」百遍,意在去除重金屬毒性,保留其沉降之性。加工後得「鉛灰」,質輕而性轉溫,推測可入筋骨搜剔寒濕毒邪,兼有收斂潰瘍、緩解腐蝕性疼痛之效。
    • 水飛工藝使鉛微粒極細,減緩蓄積毒性,增強藥效分散性,符合「至重者不過三次即效」的速效描述。
  2. 硫黃

    • 性熱有毒,傳統用於補火助陽、散寒除濕,尤善攻逐沉寒痼冷。與鉛灰配伍,一溫一降,硫黃之熱性可制鉛灰殘存寒性,協同溫通經絡、化解陰毒。
    • 硫黃亦有殺蟲解毒之效,古人用於治療疥癬惡瘡,與鉛灰共奏攻毒之效,針對梅毒病機。

配伍邏輯

  • 辛熱與沉降並行:硫黃之辛熱開通陽氣,鉛灰沉降引藥入裡,形成「溫通—搜剔」合力,針對深伏筋骨之寒濕毒邪。
  • 毒藥減毒互制:兩藥皆具毒性,但鉛經水飛去悍烈,硫黃與鉛灰相配可能減緩彼此毒性,集中藥力於攻邪。
  • 酒調助藥勢:溫酒送服增強溫散之力,助藥性速達筋骨,符合「喜熱手按揉」的寒證需求。

潛在治療機制假設
此方或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1. 局部刺激與鎮痛:硫黃的溫熱刺激改善患處微循環,鉛灰收斂減少炎性滲出,緩解疼痛。
  2. 微量元素作用:鉛灰殘留的微量鉛可能抑制梅毒螺旋體活性(古人未明,但經驗有效),硫黃亦具抗菌潛力。
  3. 神經調節:硫黃興奮陽氣,鉛灰鎮靜,調節神經對疼痛的敏感度,改善「朝輕夜重」節律。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針對梅毒晚期寒濕痼結之重症,然其具體機轉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鉛(半斤,銅杓內化開,傾入水內,將鉛取起,再化再傾,如此百遍,鉛盡為度,候半日,待水澄清傾去,用鉢底內況下鉛灰,傾在3重紙上,下用灰收乾水氣,取起曬乾)、硫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罐收。
每服1錢,溫酒調服。至重者不過3次即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鉛回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鉛(半斤,銅杓內化開,傾入水內,將鉛取起,再化再傾,如此百遍,鉛盡爲度,候半日,待水澄清傾去,用鉢底內況下鉛灰,傾在3重紙上,下用灰收乾水氣,取起曬乾)、硫黃各等分。 主治:楊梅紹毒,筋骨疼痛,朝輕夜重,喜熱手按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