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泄要方

痛泄要方

TONG XIE YAO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胃經 18%
膀胱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痛泄要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燥濕止瀉: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痛泄患者往往脾胃虛弱,濕濁內停,導致腹痛泄瀉。白朮能健脾燥濕,固澀止瀉,緩解腹痛和腹瀉症狀。
  • 補氣升陽止痛:白朮亦能補氣升陽,有助於緩解氣虛下陷所致的腹痛。對於因脾虛氣陷、寒溼下注引起的痛泄,白朮能補氣昇陽,固護脾胃,從而減輕腹痛。

綜上,白朮在痛泄要方中發揮着健脾燥濕止瀉、補氣升陽止痛的功效,是治療痛泄的重要藥材之一。

痛泄要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痛泄多因風寒入侵腸胃所致,防風能驅散風寒,減輕腸胃的寒邪入侵,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固澀止瀉:防風除了祛風止痛,還有固澀止瀉的功效。痛泄患者往往伴有腸胃蠕動過快、消化不良等問題,防風能固澀腸胃,減少腸液分泌,抑制腸蠕動,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綜上所述,防風在痛泄要方中發揮著祛風止痛、固澀止瀉的功效,是治療痛泄的重要藥物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痛泄要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傳統文獻指出,此方主治「肝木乘脾,痛瀉不止」,即因肝氣疏泄太過,橫逆犯脾,導致脾土運化失常,出現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的特徵性症狀。此症常見於情緒波動後發作,屬中醫「痛瀉」或「肝脾不和」之證。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 炒白朮(3兩):為君藥,主健脾燥濕,固護中焦脾土,止瀉。
  • 炒芍藥(2兩):為臣藥,斂肝緩急,柔肝止痛,制肝氣過亢。
  • 炒陳皮(1兩半):佐藥,理氣醒脾,助白朮運化,防補膩滯。
  • 防風(1兩):使藥,疏肝解鬱,散肝醒脾,兼祛風勝濕。
  • 久瀉加升麻:升提脾陽,治氣陷久瀉。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核心在於「抑木扶土」,透過以下機轉調和肝脾:

  • 疏肝與斂肝並行
    防風辛散疏肝,芍藥酸收斂肝,一散一收,調節肝氣疏泄,解除肝鬱乘脾之勢。
  • 健脾與理氣同步
    白朮健脾補土,陳皮理氣助運,使補而不滯,恢復脾之升清功能。
  • 針對痛瀉病機
    肝氣亢盛則腹痛(「木克土則痛」),脾失健運則泄瀉。芍藥緩急止腹痛,白朮、防風燥濕止瀉,標本兼顧。

3. 可能的延伸功效

  • 調節腸道功能:芍藥所含芍藥苷可緩解平滑肌痙攣(止痛),白朮促進吸收(止瀉),符合現代「腸易激綜合徵」之調治。
  • 情緒相關脾胃病:防風、陳皮疏解肝鬱,間接改善因壓力誘發的消化紊亂。

總結

痛泄要方以「健脾柔肝,理氣止瀉」為綱,結構簡潔而深合中醫五行生剋(肝木脾土)之理。其配伍體現「瀉肝必兼和脾」的治療智慧,不僅適用於傳統痛瀉證,對現代功能性腸胃疾病亦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炒白朮3兩,炒芍藥2兩,炒陳皮1兩半,防風1兩。
久瀉,加升麻6錢。
上銼,分八帖。
水煎或丸服。
白朮防風湯(《葉氏女科》卷二)、防風芍藥湯(《不知醫必要》卷三)。本方方名,《醫統》引作「白朮芍藥散」。《醫方考》引作「痛瀉要方」《醫林纂要》引作「痛瀉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痛泄要方,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炒白朮3兩,炒芍藥2兩,炒陳皮1兩半,防風1兩。 主治:肝木乘脾,痛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