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白芷散

川椒白芷散

CHUAN JIAO BAI Z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9%
心經 9%
心包經 9%
腎經 9%
膀胱經 9%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椒白芷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與白芷等藥材搭配,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
  2. 活血止痛: 花椒可促進血液循環,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花椒與白芷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川椒白芷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1. 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頭痛、鼻塞、牙痛等症狀。川椒性溫,亦有溫中散寒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散寒止痛之力,協同治療寒邪引起的疼痛。
  2. 通竅止癢: 白芷具有通鼻竅、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鼻癢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川椒亦可溫經通絡,改善鼻腔的通氣,二者搭配使用,可共同達到通竅止癢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川椒白芷散主治「有孕房事不節,陽精留蓄,因而陰門作癢」。此描述指出,孕婦因房事過度或失節,導致陽精(男性精液)滯留陰道,引發濕熱瘀滯,外陰瘙癢。中醫理論認為,此類瘙癢多與濕熱、風邪或局部氣血不和有關。孕期陰血下聚養胎,濕熱易蘊結下焦,加上外來陽精留滯,加重濕熱鬱阻,故需燥濕祛風、殺蟲止癢。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川椒(蜀椒)

    •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散寒、除濕殺蟲之效。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痺痛,下氣」。外用可止癢,針對濕熱蟲蝕所致皮膚瘙癢。
    • 現代理解:含揮發油及刺激性成分,能抑制局部微生物,緩解炎症反應。
  2. 白芷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祛風燥濕、消腫止癢。
    • 《本草綱目》稱其「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善治風濕癢疹。
    • 兼能辛散通竅,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助川椒驅除濕邪。

配伍原理

  • 內服外洗雙向作用:頭煎內服以川椒溫通下焦、白芷祛風,調理體內濕熱;二煎外洗直接作用患處,發揮殺蟲止癢之效。
  • 辛溫協同:二藥皆辛溫,共奏燥濕祛風之功。川椒偏重殺蟲,白芷偏重宣散,合用兼顧濕、熱、風三因。
  • 孕期考量:避用苦寒傷胎之品,選辛溫而不過峻之藥,符合「有故無殞」原則。

可能治療機制

  1. 抑菌抗炎:川椒揮發油抑制陰道病原體,白芷減少局部充血。
  2. 改善微循環:辛溫成分促進患處氣血流通,加速代謝留滯物質。
  3. 神經調節:外用藥輕微刺激可能暫時抑制瘙癢感應。

此方體現中醫「內外合治」思維,簡潔針對濕熱下注之標證,兼顧孕婦生理特性。

傳統服藥法


川椒1兩,白芷1兩5錢。
水煎,服頭煎;以2煎日洗患處數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川椒白芷散, 出處:《女科秘要》卷二。 組成:川椒1兩,白芷1兩5錢。 主治:有孕房事不節,陽精留蓄,因而陰門作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