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寸金丹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寸金丹常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血虛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能改善這些症狀。
- 滋潤陰血,和血潤燥:當歸能滋陰潤燥,改善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寸金丹中加入當歸,能更好地滋潤陰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
寸金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楮實。楮實,亦稱為楮樹的果實,其在中醫藥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特性為清熱、解毒和利濕。首先,楮實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這對於許多熱症引起的病症特別重要。其次,楮實對於脾胃功能有一定的調理作用,能促進消化,改善食慾,適合用於體內濕氣重而導致的脘腹脹滿。
此外,楮實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方劑的總體療效,起到調和的作用。由於寸金丹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增強免疫力、改善身體狀況及促進新陳代謝等方面,楮實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效能,同時也增強了它的適用範圍,使得寸金丹成為一個更為全面的保健方案。因此,楮實的存在,是寸金丹能夠有效發揮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寸金丹方劑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消積止痛之效。寸金丹多用於治療肝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川楝子可有效緩解肝胃氣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消化,消食積。
- 殺蟲止癢: 川楝子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蟲積腹痛,以及皮膚瘙癢等症。寸金丹中其他藥材如檳榔、苦楝皮等亦有驅蟲作用,川楝子與之搭配,可增強驅蟲止癢效果。
綜上所述,川楝子在寸金丹方劑中發揮著消積止痛和殺蟲止癢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寸金丹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息風止痙: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痰阻絡、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全蠍可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全蠍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攻心所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
因此,寸金丹方劑中加入全蠍,旨在發揮其息風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寸金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改善人體氣血循環,增強免疫力,並且在調理內臟功能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因為巴豆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主要功能在於通腸和驅寒。
巴豆性溫,助於驅除體內寒邪,促進腸道蠕動,能有效緩解便祕和腸道不適。此外,巴豆中的活性成分還有利於排出體內的積聚毒素,使其成為調理腸胃的重要藥材。在寸金丹中使用巴豆,能協同其他成分,共同發揮增強消化、排毒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不過,需注意的是巴豆的用量要適當,因為過量可導致中毒反應。因此,在使用寸金丹時,一定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療效。
主治功效
寸金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分析
寸金丹由以下五味中藥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楮實: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川楝子:疏肝理氣,鎮痛止癢。
- 全蠍:活血通絡,驅風散寒。
- 巴豆:瀉下通便,殺蟲破癬。
古籍主治分析
根據《是齋百一選方》記載,寸金丹主治「元陽虛弱,寒氣攻衝,膀胱、小腸發腫作痛;或在心脅,牽連小腹,連屬陰間,致身體憎寒,撮痛不可忍。」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組成和主治來看,寸金丹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溫補元陽,驅散寒邪:方中巴豆辛熱,雖有毒性,但與它藥配伍,且經過炮製(炒熟,去皮殼),可減輕其毒性,發揮其溫陽散寒的功效。與全蠍合用,可加強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川楝子疏肝理氣,當歸活血,二者合用,可緩解因寒氣攻衝、氣機阻滯所致的疼痛。
- 清利濕熱:楮實清熱利水,可減輕因寒濕凝滯所致的腫脹。
綜合來看,寸金丹通過溫陽散寒、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清利濕熱等作用,達到治療元陽虛弱、寒氣攻衝所致的膀胱、小腸、心脅、小腹等部位的腫痛。
其他方劑分析
文獻中還提到了其他名為「寸金丹」的方劑,其組成和主治與上述方劑有所不同,主要用於治療:
- 中風、中氣、中寒、中暑:口眼歪斜、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等症狀。(《惠直堂經驗方》、《絳囊撮要》、《太醫院祕藏膏丹丸散方劑》)
- 霍亂吐瀉、飲食停滯:胸膈脹滿、不思飲食、心痛腹痛等症狀。(《惠直堂經驗方》、《絳囊撮要》)
- 瘧疾、感冒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咳嗽等症狀。(《惠直堂經驗方》、《絳囊撮要》、《幼科切要》)
- 婦人產後疾患:昏迷、惡露不盡等症狀。(《惠直堂經驗方》、《絳囊撮要》)
- 小兒急慢驚風:食滯、感冒等症狀。(《惠直堂經驗方》、《絳囊撮要》、《幼科切要》)
- 癰疽腫毒:瘭疽(蛇瘴)、發背癰疽、遍身壅腫、附骨疽等外科疾病。(《外科正宗》、《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大成》、《丹臺玉案》)
這些「寸金丹」方劑多以辛溫發散、行氣活血、消食化痰、清熱解毒等藥物為主,如川芎、防風、羌活、白芷、蘇葉、陳皮、厚朴、蒼朮、半夏、白豆蔻、藿香、砂仁、香附、木香、前胡、薄荷、烏藥、枳殼、甘草、草果仁、神麯、乳香、沒藥、雄黃、麝香等。治療原理也與上述方劑類似,主要通過溫散寒邪、疏通氣機、活血化瘀、消食導滯、清熱解毒等作用來治療相應的疾病。
總之,不同古籍記載的「寸金丹」方劑,其組成和主治有所差異,但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選用不同的藥物,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神曲(炒)9兩,蒼朮(炒)1兩,白芷1兩,甘草1兩,川芎1兩,茯苓1兩,防風1兩,草果仁1兩,前胡1兩,橘皮1兩,砂仁2兩,羌活1兩,法半夏1兩,藿香1兩,蘇葉1兩,木香1兩,厚朴(制)1兩,薄荷1兩,香附(醋炒)1兩,烏藥1兩,白豆蔻1兩,枳殼(炒)1兩。
澈寒解表,祛暑止嘔。
上為細末,過羅,每34兩細末,兌朱砂1兩,混合均勻,煉蜜為大丸,重2錢5分。
每服1至2丸,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寸金丹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寸金丹,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 組成:川芎、烏頭、甘草、荊芥、薄荷各等分。 主治:頭風,偏正風。
寸金丹, 出處:《百一》卷十五。 組成:當歸(酒浸1宿)1兩半,楮實子1兩半,川楝子(炒)1兩半,全蠍40個(炒),巴豆7個(炒熱,去皮殼)。 主治:元陽虛弱,寒氣攻衝,膀胱、小腸發腫作痛;或在心脅,牽連小腹,連屬陰間,致身體憎寒,撮痛不可忍。
寸金丹, 出處:《一盤珠》卷八。 組成:藿香5錢,蒼朮(土微炒去油)5錢,川厚朴(去粗皮,銼片,薑水炒)5錢,陳廣皮5錢,吳神曲(炒黃色,勿令焦)5錢,紫蘇葉5錢,生白芍5錢,赤茯苓5錢,桔梗5錢,白芷5錢,法半夏5錢,砂仁(微炒)3錢,廣木香(不見火,研爲末)3錢。 主治:小兒食滯感冒。
寸金丹, 出處:《痧症匯要》卷一。 組成:香附子3兩,川羌活3兩,山楂肉3兩,川芎3兩,新會皮3兩,前胡3兩,乾葛3兩,紫蘇葉3兩,赤苓3兩,廣木香3兩,薄荷3兩,砂仁3兩,茅朮3兩,赤芍3兩,烏藥3兩,防風3兩,廣藿香3兩,白芷3兩,厚朴3兩,生甘草1兩5錢,生蔻仁2兩,枳殼1兩,草蔻1兩,六神曲5兩。 主治:赤白痢疾,藿亂吐瀉,胸腹悶痛。
寸金丹,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神曲(炒)9兩,蒼朮(炒)1兩,白芷1兩,甘草1兩,川芎1兩,茯苓1兩,防風1兩,草果仁1兩,前胡1兩,橘皮1兩,砂仁2兩,羌活1兩,法半夏1兩,藿香1兩,蘇葉1兩,木香1兩,厚朴(制)1兩,薄荷1兩,香附(醋炒)1兩,烏藥1兩,白豆蔻1兩,枳殼(炒)1兩。 主治:散寒解表,祛暑止嘔。主治:中寒、中暑、感冒發燒,嘔吐瀉泄,胸滿腹痛。
寸金丹,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烏藥1兩,防風1兩,羌活1兩,前胡1兩,川芎1兩,砂仁1兩,厚朴1兩,藿香1兩,半夏1兩,木香1兩,紫蘇1兩,薄荷1兩,蒼朮1兩,香附1兩,赤茯苓1兩,白芷1兩,陳皮1兩,枳殼兩半,炙草兩半,白豆蔻2兩,草果仁1兩。 主治:中風、中寒、中暑,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傷寒時疫;頭疼脊強,惡寒發熱;霍亂,絞腸痧,吐瀉腹痛;瘧疾;瀉痢膿血;肚痛飽脹;傷食生冷,飽悶噯氣,不服水土;途間中暑,眼黑頭痛;小兒傷寒,傷食,發熱不解。傷風咳嗽,瘴氣,吞酸;産後昏迷,惡露不盡;小兒急,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