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鼻散方劑中加入鐘乳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化濕通竅:鐘乳石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有清熱化濕、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阻滯鼻竅而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鐘乳石能有效清熱化濕,疏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 收斂止癢:鐘乳石還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能減輕鼻腔黏膜的炎症反應,緩解鼻癢、鼻腔乾燥等不適。
因此,通鼻散方劑中加入鐘乳石,可以發揮其化濕通竅、收斂止癢的作用,達到治療鼻塞、流涕、鼻癢等鼻部疾病的效果。
通鼻散中包含膽礬,主要基於其燥濕解毒之功效。膽礬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鼻塞流涕多因風寒濕邪侵襲鼻竅所致,而膽礬可有效燥濕解毒,散寒止癢,並收斂鼻腔黏膜,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此外,膽礬亦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抵抗鼻腔感染。故通鼻散中使用膽礬,旨在發揮其燥濕解毒、收斂止癢之功效,以達到通鼻止涕之目的。
通鼻散中包含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感風熱、鼻腔炎症引起的鼻塞、流鼻涕、鼻腔疼痛等症狀,冰片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開竅通竅,醒腦提神:冰片芳香走竄,具有開竅通竅、醒腦提神的功效。對於因鼻塞不通而導致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冰片可以起到疏通鼻竅、改善呼吸的作用。
總而言之,冰片在通鼻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開竅通竅的作用,是治療鼻塞、流鼻涕等症狀的有效成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鼻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綜合古籍記載,「通鼻散」主要用於治療因「結毒」侵襲鼻腔所導致的鼻塞不通,特別是伴有黃色分泌物的症狀。此「結毒」多與梅毒相關,其毒邪侵入鼻部,導致鼻黏膜腫脹、堵塞,影響呼吸。此外,文獻亦提及「通鼻散」可用於治療鼻息肉。
治療原理
「通鼻散」的治療原理在於其藥物組成的協同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膽礬: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針對結毒侵襲鼻腔所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能夠清解毒邪,減輕腫脹和疼痛。
開竅通絡,疏通鼻塞:
- 冰片:具有清熱開竅、醒腦明目的功效。冰片氣味芳香,可宣通鼻竅,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改善鼻塞症狀。
化痰散結,排膿消腫:
- 鐘乳石:具有鎮驚安神,固精止汗的功效,並有化痰散結作用,可能在此方中輔助膽礬,以達到消散結毒的作用。
- 葫蘆殼(燒灰):雖無明確功效,但有文獻記載其“燒灰存性”,或可加強藥效。
引邪外出,促進康復:
- 諸藥合用,通過刺激鼻黏膜,使鼻腔分泌黃色液體(即文獻中提到的「出黃水」),將毒邪排出體外,從而達到疏通鼻竅的目的。
綜述
「通鼻散」的配伍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結毒」侵犯鼻腔的辨證論治思想。其治療重點在於清熱解毒,開竅通絡,排膿消腫,引邪外出。通過使用膽礬的清熱解毒,冰片的開竅通絡,以及鐘乳石的輔助作用,共同作用於病竈,能夠有效緩解因「結毒」導致的鼻塞不通。文獻中反覆提及吹入鼻腔後「出黃水」是其療效的重要標誌,說明本方以誘導毒邪外泄為主要治療方向。
傳統服藥法
葫蘆殼(燒灰)、石鐘乳、膽礬、冰片各等分。
上為末。
吹入鼻內,日吹2-3次,出黃水,2-3日即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通竅利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楊梅結毒,毒入巔頂,頭痛如破,鼻塞不通。但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鼻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三。 組成:葫蘆殼(燒灰)、石鍾乳、膽礬、冰片各等分。 主治:楊梅結毒,毒入巔頂,頭痛如破,鼻塞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