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丸

WU F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24%
大腸經 15%
肺經 14%
肝經 10%
腎經 5%
小腸經 5%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鳳丸方劑中,加入雞蛋,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精血: 雞蛋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益精血、滋陰潤燥之效。五鳳丸用於治療腎虛、精虧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而雞蛋能起到補益腎精、填精益髓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症狀。
  2. 提高藥效: 雞蛋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夠幫助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進而提高藥效。同時,雞蛋的膠質能夠緩和藥物的刺激性,降低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五鳳丸中加入乾漆,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痛、燥濕止癢的功效。

乾漆性寒,味苦,入肝經。其收斂作用能止血止痛,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有一定的療效。此外,乾漆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

在五鳳丸中,乾漆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其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對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皮膚病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五鳳丸中添加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形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塑性及熔點,能將藥物成分緊密結合,形成固體丸劑,方便服用,避免藥物散失或變質。
  2. 潤滑劑: 蜂蠟能使藥丸表面光滑,有助於吞服,避免刺激咽喉,同時也能減緩藥物在體內溶解速度,延長藥效。

此外,蜂蠟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能輔助藥物療效。

五鳳丸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五鳳丸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吳茱萸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嘔吐症狀。

2. 燥溼化痰,止咳平喘:吳茱萸還具有燥溼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痰液,緩解咳嗽和喘息。五鳳丸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具有化痰止咳作用的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吳茱萸的加入可以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

五鳳丸方劑中包含大米,其原因如下:

  1. 補益脾胃,和中益氣:大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和中益氣之功效。五鳳丸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大米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為藥物提供良好的吸收環境,提升藥效。
  2. 調和藥性,減緩藥性: 五鳳丸中包含多種藥材,部分藥性偏燥熱或寒涼,大米的作用是調和藥性,減緩藥性過於強烈,使藥物作用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主治功效


五鳳丸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五鳳丸,出自多部古籍醫書,如《慎柔五書》、《醫學正傳》、《醫學入門》等,其主治病症明確指向「肝勞熱,生長蟲,在肝為病,令人恐畏不安,眼中赤壅」。從歷代醫家的記載來看,此方劑主要針對肝臟因勞損而引起的熱象及寄生蟲問題,並伴隨明顯的精神及眼部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五鳳丸的組成看似簡單,但其配伍卻蘊含深刻的治療邏輯。其治療原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補虛養血,調和營氣: 方中以「雞蛋」入藥,取其補虛養血之功,可調和人體營氣,增強正氣,為驅蟲奠定基礎。此處選用烏雞卵,更能強化其補益氣血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消癥散結: 「乾漆」味辛、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功效。肝勞日久,易致氣滯血瘀,乾漆能破除瘀滯,使氣血運行暢通,為驅蟲創造有利條件。

  3.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吳茱萸」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肝勞易致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吳茱萸能溫散肝寒,助脾運化,緩解因肝病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此外,吳茱萸入肝經,可直接作用於病所。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特別強調使用「東行根」,可能因其藥效較好,或有特殊引經作用。

  4. 健脾和胃,益腎填精: 「大米(粳米粉)」入藥,具有健脾和胃,益腎填精的作用。在此方中,大米主要作賦形劑,與其他藥物調和成丸,同時兼顧保護脾胃,避免過於峻烈的藥性傷及正氣。

  5. 膽胃潤燥,止痛生肌: 「蜂蠟」具有膽胃潤燥、止痛生肌之效。此藥主要作為賦形劑,使藥物成丸,並兼顧潤滑腸道,以利藥物下行。

綜合分析

五鳳丸的配伍,既能補虛扶正,又能祛邪驅蟲。其治療思路並非單純殺蟲,而是從整體入手,調理肝臟氣血,改善臟腑功能,從根本上消除「蟲」的生存環境。肝勞日久,導致肝血不足、氣血瘀滯、肝氣鬱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五鳳丸通過補虛、活血、散寒,使肝臟功能恢復,同時藉助乾漆等藥物的殺蟲作用,達到驅蟲的目的。

此外,古籍中記載該方藥需「火煉至可丸」,其過程除了使藥物成丸外,或許還能通過高溫,使藥性更加有效。 而服用方法,如「隔宿不食,清晨米飲下」,也有其用意。空腹服藥,能使藥力直達病所,而米飲則能保護脾胃,緩解藥物的刺激。

總體而言,五鳳丸針對的是肝臟勞損、氣血失調導致的肝部寄生蟲病,通過補益氣血、活血化瘀、溫中散寒的綜合作用,來達到驅蟲、緩解症狀的目的。其治療理念注重整體觀念,並非單純殺蟲,值得後世醫家借鑒。

古文佐證

古文中記載「治肝勞熱,生長蟲,在肝為病,令人恐畏不安,眼中赤壅」,精確點明瞭五鳳丸的主治。各醫家的記載雖然在藥材用量上略有出入,但其核心組方和主治功效卻高度一致,足見其療效之確切。同時,古籍中也描述了患者的具體症狀,如「恐畏不安」和「眼中赤壅」,為我們深入理解此方劑的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古代醫家對肝勞病因的探討,也讓我們對五鳳丸的治療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傳統服藥法


雞子5枚(去黃),乾漆4兩,蠟2兩,吳茱萸2兩,東行根皮2兩,粳米粉半斤。
搗茱萸皮為末,和藥銅器中,煎至可丸,如小豆大。
隔宿勿食,旦飲服100丸,小兒50丸。蟲當爛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蛔蟲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鳳丸,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雞子5枚(去黃),乾漆4兩,蠟2兩,吳茱萸2兩,東行根皮2兩,粳米粉半斤。 主治:肝勞,生長蟲,在肝爲病,恐畏不安,眼中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