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根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腎暖脾: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腎,有助於改善寒性體質,緩解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二、 相輔相成: 茱萸根丸方劑整體以溫腎散寒為主,吳茱萸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可增強溫腎散寒之功效,達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腎虛寒症。
茱萸根丸中添加蜂蠟,主要有兩個原因:
- 固丸成型:蜂蠟具黏性,可將藥粉凝聚成丸,方便服用。由於茱萸根性燥,難以成丸,蜂蠟的添加可提升丸劑的穩定性,避免藥粉散落。
- 保護藥性:蜂蠟本身具有一定防潮、防氧化作用,能有效保護藥材的藥性,延長保存期限,確保丸劑藥效。此外,蜂蠟亦有助於藥丸在胃腸道中緩慢釋放藥效,提高療效。
茱萸根丸方劑中添加雞蛋,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氣血: 雞蛋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補益氣血、滋陰潤燥,與茱萸根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補益功效。
- 調和藥性: 雞蛋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茱萸根性溫燥,雞蛋可以起到中和作用,防止藥性過燥傷陰。
總而言之,雞蛋在茱萸根丸方劑中發揮著補益氣血、調和藥性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茱萸根丸方劑中加入大米,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茱萸根性溫燥,大米性涼,兩者配伍,可起到緩和藥性,減少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和副作用。
- 增強藥效: 大米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功效,可增強茱萸根的藥效,促進其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大米在茱萸根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其成為治療疾病的有效方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根丸方劑分析
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勞,生長蟲爲病」,症見「恐畏不安,眼中赤」。
- 肝勞:古代指肝氣虛損或肝熱耗傷陰血的病證,可能伴隨疲勞、情緒不穩等症狀。
- 生長蟲爲病:指寄生蟲病,尤其與肝相關的蟲積,古代認爲寄生蟲可影響情志(如恐畏不安)及目赤。
- 恐畏不安:可能因肝虛或蟲擾所致的情志異常。
- 眼中赤:肝開竅於目,肝熱或肝虛火旺可反映爲目赤。
組成與方義分析
藥物組成
東行吳茱萸根(去土,銼)3兩
- 吳茱萸根性溫,能殺蟲、散寒止痛,尤善治蟲積腹痛。
- 「東行」指其生長方向,古人認爲特定部位藥效更強。
蠟3兩
- 蜂蠟具緩和藥性、固護腸胃的作用,在此可能用爲黏合劑,兼緩蟲藥之峻烈。
雞子5枚(取黃用)
- 蛋黃滋陰潤燥,既能緩和蟲藥對腸道的刺激,又可補益肝血,間接安神定志。
粳米1盞
- 和中健脾,顧護脾胃,輔助消化與排蟲。
配伍邏輯
此方以「殺蟲為主,兼顧肝血」爲思路:
- 殺蟲驅邪:吳茱萸根爲君藥,直接針對寄生蟲;蠟與粳米緩和其性,減少刺激。
- 調和肝血:雞子黃滋養肝陰,改善「肝勞」虛損及目赤。
- 劑型設計:蠟與蛋黃相合,製成丸劑,既能緩釋藥效,又保護胃腸。
治療原理
- 殺蟲:吳茱萸根的有效成分可能麻痹或驅除寄生蟲。
- 安神:通過清除蟲積,間接緩解因蟲擾所致的情志異常(恐畏不安)。
- 明目:肝血得補(雞子黃),虛火得降,故眼中赤可減。
總結
此方爲「蟲證—肝虛」並治的配伍,標本兼顧,體現中醫「治蟲需顧正」的理念,尤其適合寄生蟲病伴隨肝血不足或情志症狀者。
傳統服藥法
東行吳茱萸根(去土,銼)3兩,蠟3兩,雞子5枚(去殼取黃用),粳米1盞。
上味除蠟並雞子外,各為末,先以銅鍋內煎蠟熔,即下茱萸根末、米粉、雞子黃,煎令可丸,即丸如小豆大。
每服50丸,早晨煎粟米飲送下;小兒服20丸。蟲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蛔蟲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根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東行吳茱萸根(去土,銼)3兩,蠟3兩,雞子5枚(去殼取黃用),粳米1盞。 主治:肝勞,生長蟲爲病,恐畏不安,眼中赤。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