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丸
GAN T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九三引《經驗良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為甘甜丸組成藥材,其加入乃基於其瀉下逐水之效。甘遂性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便排毒,並能利水消腫,驅除體內濕邪。
甘甜丸多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痰飲等病症,甘遂在此方中,可協助利水消腫,排除體內積聚的病邪,達到治療效果。但甘遂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甘甜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利水、降氣消腫之效。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對於水腫、痰飲等病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潤腸通便: 葶藶子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利於排出體內廢物,緩解便祕。甘甜丸中加入葶藶子,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排便通暢。
綜上所述,葶藶子在甘甜丸方劑中發揮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是該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甘甜丸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在於其辛溫發散之性,能溫肺化痰,散寒止痛。
細辛性辛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肺散寒、宣通鼻竅、止痛之效。
當患者出現寒邪阻肺,痰濁壅滯,症狀如咳嗽氣喘、痰多色白、鼻塞流涕等時,細辛可溫肺化痰,宣通鼻竅,使寒邪得散,痰濁得化,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同時,細辛亦能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客肺引起的胸痛,亦有緩解作用。
甘甜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除濕止瀉的作用。在甘甜丸中,花椒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同時也能散寒止痛,緩解由寒氣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此外,花椒還具有止癢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皮膚瘙癢等症狀。因此,在甘甜丸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多方面的功效,提升整體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甜丸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甘甜丸,出自《奇效良方》,由甘遂、葶藶子、細辛、花椒四味藥組成,其方名簡潔點明瞭藥味特性。此方劑於古籍中明確指出主治「水腫腹脹」,以下將就其組成藥味、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藥味組成與功效解析:
甘遂: 性味苦寒,具有峻瀉逐水之功。《本草綱目》載其「破積聚,逐痰涎,消腫滿」。甘遂在此方中,乃攻逐水邪之要藥,能強烈地瀉下水液,消除體內因水濕停滯而產生的腫脹。
葶藶子: 性味辛、苦、寒,具降氣平喘、利水消腫之效。《本草正義》謂其「專泄肺氣,降濁水」,能將停滯的氣機下行,並將水濕導出體外。此藥不僅能助甘遂之攻逐水邪之力,更能輔助消解肺氣壅滯之喘滿。
細辛: 性味辛、溫,具有散寒止痛、祛風解表之功。《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咳逆,頭痛,溫中下氣」。細辛在此方中,主要起輔助作用,以其溫散之性,可化解水濕停聚所致的寒凝氣滯,並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花椒: 性味辛、溫,具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散寒除濕,解鬱結,開胃進食」。花椒在此方中,其辛溫之性可溫煦中陽,驅散寒濕,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所伴隨的腹痛不適。
治療原理分析:
甘甜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峻下逐水」,並兼顧溫陽散寒。水腫腹脹之形成,多因脾陽不振,水濕內停,導致氣機不利。此方劑通過以下機制發揮療效:
- 甘遂、葶藶子峻下逐水: 二者合用,其苦寒之性直達病所,強力瀉下水液,將體內停積之水邪排出,從而消除水腫腹脹。
- 細辛、花椒溫陽散寒: 水濕停聚常伴隨寒邪,二者溫散之性,可溫煦中陽,祛除寒邪,改善因寒濕阻滯導致的氣機不利,從而促進水濕的運化和排出。
- 標本兼治: 此方不僅針對水腫腹脹之標,同時通過溫陽散寒,以扶助脾陽,從根本上改善水濕內停之病機。
綜論:
甘甜丸以甘遂、葶藶子為主,峻下逐水,搭配細辛、花椒溫陽散寒,具有較強的逐水消腫、溫陽散寒之功效,主治水腫腹脹,符合古籍記載。其配伍之妙,在於攻邪與扶正並重,既能迅速消除水腫,又能溫陽散寒,為治療水濕停滯型水腫腹脹提供了有效的方劑。此方體現了中醫「邪去正安」的治療原則,通過攻逐水邪,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甘遂半兩(水煮),甜葶藶1兩(炒),細辛(去苗)1兩半,川椒2兩(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朝晨、日午,臨臥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及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甜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甘遂半兩(水煮),甜葶藶1兩(炒),細辛(去苗)1兩半,川椒2兩(炒)。 主治:水腫腹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