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瀝曲
ZHU LI Q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曲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化痰:竹瀝清熱利咽,善解暑熱,而半夏性溫,能燥濕化痰,二者合用,可有效清除痰熱,治療因濕熱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
- 止嘔降逆: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與竹瀝相配,可緩解因痰熱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同時還能和胃止痛。
因此,半夏在竹瀝曲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竹瀝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
竹瀝曲方劑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降氣止咳的特性。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溫肺化痰,宣肺止咳。其辛散之力,可助竹瀝化痰止咳,並能解表散寒,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者尤為適宜。白芥子與竹瀝相伍,一溫一涼,寒熱相濟,既能溫肺化痰,又能清熱解毒,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瀝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攻「痰涎上逆,喘不得卧,氣急咳嗽」,乃針對痰濁壅盛、肺氣上逆之證。痰濕阻滯胸膈,氣機升降失司,故見喘促不得平卧;痰隨氣逆,阻塞肺絡,則咳嗽氣急。清代《醫宗金鑒》有「痰盛則氣閉,氣閉則喘作」之論,正合此方所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生半夏(漂淨):
性辛溫,主入脾胃肺經,為化痰降逆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治痰飲及胸中痞滿」,取其辛開散結、燥濕化痰之力。生用逐痰之功更峻,經漂淨後減其毒性,存其化痰之效,專攻痰涎壅塞之勢。白芥子:
辛溫走竄,善「搜剔內外痰結」(《本草求真》),尤擅化皮裡膜外之痰。其性上行,能宣通肺氣,與半夏相配,一降一散,共破痰濕窠臼,使痰消氣順。竹瀝:
甘寒滑利,為痰熱證常用之品,《藥性論》稱其「豁痰利竅」。此方以竹瀝拌藥,一則制半夏、白芥子之溫燥,防傷津液;二則借其滌痰通絡之性,導痰下行,使痰涎從二便而解。
全方配伍邏輯:
以半夏為君,直折痰濁;白芥子為臣,助半夏開痰結;竹瀝為佐,既協同化痰,又緩和藥性。三藥相合,形成「溫燥化痰為主,甘寒潤制為輔」之結構,針對痰濕實證而設。其製曲之法,更使藥力緩釋,尤適宜痰飲膠固之證。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乃從「肺為貯痰之器」立論,以化痰降氣為核心,通過溫開痰結、滌除窠臼,使氣道通暢,喘咳自平。其組方簡峻,體現古人「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之思路,契合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大法。
傳統服藥法
生半夏(漂淨)80兩,白芥子26兩7錢。
上為細末,用竹瀝30兩拌和,加糊成曲。
每次3錢,包煎,服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曲,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方)。 組成:生半夏(漂淨)80兩,白芥子26兩7錢。 主治:痰涎上逆,喘不得卧,氣急咳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