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脊湯

豬脊湯

ZHU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2%
肺經 11%
肝經 9%
腎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脊湯中加入大棗,是基於其補益氣血、健脾和胃、安神益智的功效。

  • 補益氣血: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心慌氣短等症狀。豬脊本身亦屬滋補之物,與大棗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益氣血的效果。
  • 健脾和胃: 大棗能健脾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加入大棗可以幫助更好地吸收豬脊中的營養。

豬脊湯中加入蓮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補腎: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有滋補心腎、健脾止瀉的功效。豬脊骨性溫味甘,入脾、腎經,有補腎強筋、滋陰潤燥的功效。兩者相配,可起到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作用,對於腎虛腰痛、脾虛泄瀉等症狀有輔助治療功效。

二、 清熱解毒: 蓮子亦具有清心除煩、止渴生津的功效,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燥熱症狀。搭配豬脊骨,有助於滋陰降火,清熱解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豬脊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能行氣止痛,對於豬脊骨引起的腰背痠痛、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健脾開胃: 木香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也能起到改善作用。

因此,豬脊湯中加入木香,不僅可以緩解腰背疼痛,還能促進食慾,增強體質,起到多方面的調理作用。

豬脊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豬脊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腎陰、強壯筋骨的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緩解藥物毒性、調和藥性的作用。甘草可緩解豬脊的偏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人體吸收。
  2. 增強功效:甘草與豬脊相配,可增強補腎益氣的作用,尤其適合腎虛腰痠、體虛乏力者食用。甘草亦可緩解豬脊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感,使湯品更溫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脊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三消渴疾(即上、中、下三消,涵蓋現代糖尿病、尿崩症等以多飲、多食、多尿為特徵的疾病)。
功效
此方以「滋養陰液、健脾益氣、固腎止渴」為核心,針對三消病機「陰虛燥熱、脾腎兩虛」而設。方中豬脊骨為血肉有情之品,補髓養陰;大棗、蓮肉健脾固腎;木香理氣防滯;甘草調和諸藥兼緩急生津。全方標本兼顧,既清虛熱,又補虛損,尤適用於久病消渴、氣陰兩傷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大棗(去皮核)

    • 甘溫入脾,補中益氣,滋營生津,緩和藥性。去皮核可減其滋膩,防礙脾運。
    • 現代觀點:含環磷酸腺苷(cAMP),可能調節血糖代謝,並具免疫調節作用。
  2. 新蓮肉(去心)

    • 甘澀平,健脾止瀉、益腎固精。去心(蓮子心)避其苦寒,專注補澀。
    • 現代觀點:富含澱粉、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可提供營養支持,調節腸道功能。
  3. 西木香

    • 辛溫行氣,醒脾暢中,防大棗、蓮肉之壅滯,助氣化津液輸布。
    • 現代觀點:揮發油成分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吸收。
  4. 甘草(炙)

    • 甘平,炙用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現代觀點:甘草甜素可能具抗炎、保護黏膜作用,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
  5. 雄豬脊骨

    • 甘寒滋陰、填髓補虛,以「以形補形」強壯筋骨,兼引藥入腎。
    • 現代觀點:富含骨髓組織、膠原蛋白及礦物質,提供營養基礎。

煎服法原理

  • 銀石器煎煮:避免金屬與藥材反應,古代認為可存藥性。
  • 去肉骨濾滓:取精華汁液,減輕消化負擔,直達病所。
  • 藥渣再製:利用剩餘藥效,米湯送服加強健脾。

配伍邏輯

  • 補瀉兼施:大棗、蓮肉、甘草補益為主,佐木香行氣防滯。
  • 脾腎同調:蓮肉固腎,大棗健脾,豬脊骨補腎髓,共治消渴根本。
  • 標本同治:甘草清熱緩急治標,餘藥補虛治本。

潛在作用機轉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多途徑調節:

  1. 營養支持:補充糖代謝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鋅、鉻)。
  2. 改善代謝:調節腸道吸收,延緩糖分入血速度。
  3. 內分泌調節:間接影響胰島素敏感性或腎上腺功能。

總體而言,豬脊湯體現了中醫「滋陰補氣、脾腎雙補」的治消思路,契合傳統理論對消渴「本虛標實」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大棗49枚(去皮核),新蓮肉49粒(去心),西木香1錢半,甘草2兩(炙)。
上與雄豬脊骨1尺2寸同煎,用水5碗,於銀石器煮,去肉骨,濾滓,取汁1碗,空腹任意呷服。以滓減去甘草一半,焙乾為末,米湯調服,不拘時候。
忌生冷、鹽、臟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豬脊湯具有補益脾胃、生津止渴的功效,但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豬脊湯, 出處:《三因》卷十。 組成:大棗49枚(去皮核),新蓮肉49粒(去心),西木香1錢半,甘草2兩(炙)。 主治:三消渴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