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骨膏
ZHU G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骨膏中包含豬髓,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補腎精:豬髓性味甘鹹,入腎經,有滋陰補腎、潤燥生津之效。豬骨膏中加入豬髓,可增強滋補腎精的效果,適合腎虛腰痠、頭昏目眩、耳鳴健忘等症狀。
二、 潤滑骨骼:豬髓富含膠原蛋白,有助於滋養骨骼、潤滑關節,可緩解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問題。豬骨膏中加入豬髓,可使補益效果更加全面。
豬骨膏中加入松香,主要是利用其粘性與收斂性。
松香富含樹脂酸,具有黏合作用,能將藥材緊密結合,形成膏狀,方便煎煮與服用。同時,松香也具有收斂作用,能止血、生肌,有助於骨骼的修復。
此外,松香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骨折、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因此,豬骨膏中加入松香,能起到促進骨骼癒合,消腫止痛的功效。
豬骨膏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豬骨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骨骼癒合。
- 消腫止痛: 乳香能消腫止痛,對於骨折導致的腫痛、瘀血腫脹有緩解作用。此外,乳香也能止痛,減輕患者因骨骼損傷所引起的疼痛。
乳香與豬骨膏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骨骼修復,緩解疼痛。
「豬骨膏」中加入黃連,看似奇怪,實則有其藥理依據。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瀉火解毒之功效。
豬骨性平,味甘,入腎經,補益腎氣,強壯筋骨。加入黃連,一方面可以清熱解毒,平衡豬骨的溫補性質,避免燥熱上火;另一方面,黃連的苦味可以中和豬骨的油膩,增加口感,提高藥效。因此,黃連在「豬骨膏」中,起著平衡補益、清熱解毒、改善口感的作用。
豬骨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藥性:
-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豬骨膏本身具有滋補強壯的功效,加入白芨可以幫助止血,促進骨骼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有輔助療效。
- 潤肺止咳: 白芨還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豬骨膏本身偏於溫補,加入白芨可以中和其溫熱性,使其更適合各種體質的人羣食用。
豬骨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為豬骨以及各種中藥材,而其中包含鉛丹的情況則值得關注。鉛丹是一種含鉛的礦物,傳統上用於中醫中以提升藥材的療效,特別是在解毒和活血方面。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觀點下受到質疑,因為鉛為重金屬,對人體有潛在的毒性,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影響神經系統和腎臟功能。
儘管古代醫學在使用鉛丹時可能並未充分認識其危害,但今時今日,隨著科學進步及對安全性的重視,許多中藥方劑已逐漸淘汰或替換含鉛成分,以保障使用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在使用豬骨膏時應謹慎考量其成分,選擇由專業醫師指導的安全方劑,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醫療界呼籲,應以科學的態度來審視傳統療法,確保療效的同時不損害人體健康。
豬骨膏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固形劑作用:蜂蠟具有較高的熔點,在熬製過程中可以與其他藥材融合,待冷卻後形成固體膏狀,方便保存和使用。同時,蜂蠟的黏性可以將其他藥材有效包裹,防止藥效流失,延長藥效。
二、增強藥效:蜂蠟本身具有一定的藥性,具有潤燥、生肌、止痛等功效。與豬骨等藥材搭配,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提升整體治療效果。例如,在治療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疾病時,蜂蠟可以幫助藥物滲透肌膚,減輕疼痛,促進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骨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瘡口氣冷不癒」,意指各類瘡瘍潰後久不癒合,症見瘡面淡白、膿液清稀、局部不溫(「氣冷」),多屬氣血虛弱或陰寒內凝所致的慢性潰瘍。其效在溫養瘡口、祛腐生肌,助瘡瘍癒合。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君藥:豬筒骨髓
- 豬骨髓甘平,古法多用以潤燥養瘡,《本草綱目》言其「補骨髓,益虛勞」,外用可滋養瘡口,促進肉芽生長,適合久潰不斂之證。
臣藥:松脂、乳香
- 松脂(松香):性溫味苦,能燥濕排膿、生肌止痛,為瘡科要藥。
- 乳香:活血定痛、去腐生肌,與松脂協同增強瘡口氣血運行,改善局部「氣冷」之象。
佐藥:黃連、白及、鉛丹
- 黃連:清熱燥濕,雖瘡口氣冷,但久潰恐蘊微熱或濕毒,用少量黃連以防鬱熱。
- 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助瘡口黏合。
- 鉛丹(黃丹):微量用之,解毒斂瘡,古方常配於生肌膏中。
使藥:黃蠟
- 黃蠟為賦形劑,能凝固成膏,兼有潤瘡護膜之效,協調諸藥黏附瘡面。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養」為主軸,佐以清斂:
- 溫通氣血:豬骨髓補益,松脂、乳香溫通血脈,改善瘡口氣血瘀滯。
- 祛腐生肌:鉛丹、乳香去腐,白及、黃蠟促進新肉生長。
- 寒熱兼顧:黃連反佐,防溫藥過燥,亦針對潛伏濕熱。
全方結構契合「虛寒性瘡瘍」之病機,通過外敷直接作用瘡面,調和局部氣血,終達癒瘡之效。
傳統服藥法
豬筒骨2個(取髓),松脂(通明者,研)2錢,乳香(研)1分,黃連(去頂,為末)1分,白及(為末)1分,鉛丹(別研)半兩,黃蠟半兩。
上為末,熔蠟為膏。
不拘時候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滋膩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豬骨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組成:豬筒骨2個(取髓),松脂(通明者,研)2錢,乳香(研)1分,黃連(去須,爲末)1分,白及(爲末)1分,鉛丹(别研)半兩,黃蠟半兩。 主治:諸瘡口氣冷不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