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飲子

中庸飲子

ZHONG YONG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1%
肺經 21%
大腸經 10%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庸飲子」中包含「海金沙」,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通淋:海金沙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中庸飲子多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結石等,海金沙能有效利水消石,緩解症狀。
  2. 止血止痛:海金沙還具止血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血尿、尿痛等。中庸飲子若同時涉及血尿或尿痛等症狀,則海金沙的止血止痛作用也能發揮作用,促進患者恢復。

中藥方劑「中庸飲子」中包含「續隨子葉」的原因主要有二: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續隨子葉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溫腎壯陽,補益精髓: 續隨子葉亦有溫腎壯陽、補益精髓的作用。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中庸飲子中加入續隨子葉,可以起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以及溫腎壯陽、補益精髓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改善體質的效果。

中藥方劑「中庸飲子」中包含「生薑」,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中庸飲子多用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和胃止嘔: 生薑還能和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弱、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生薑可以溫胃和中,使胃氣和順,減少嘔吐。

因此,「中庸飲子」中加入生薑,主要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劑「中庸飲子」中包含蜂蜜,主要原因如下:

  1. 緩和藥性: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和中、解毒的功效。可緩和方劑中某些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趨中庸,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2. 增進藥效: 蜂蜜可作為藥材的載體,幫助藥材更好地溶解和吸收,提高藥效。同時,蜂蜜中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能滋補身體,增強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庸飲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水氣腫滿、黃疸。
證候特點

  • 水氣腫滿:指體內水濕停滯,導致肢體浮腫、腹脹,甚則按之凹陷不起,屬中醫「水腫」範疇。
  • 黃疸:多因濕熱或寒濕蘊結,膽汁不循常道外溢,導致身目發黃。此方所治之黃疸,可能與水濕內停、氣化不利相關,屬「陰黃」或「濕重熱輕」之證。

此方通過利水滲濕、逐瘀消腫,使「黃水」從下竅排出,再以調氣藥、粥食補益脾胃,標本兼顧。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海金砂(1分)

    • 性味功效:甘寒,歸小腸、膀胱經,善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 作用:利水消腫,針對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為方中利水滲濕主藥之一。
  2. 續隨子(1分)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歸肝、腎、大腸經,能逐水消腫、破血散結。
    • 作用:強力瀉下逐水,與海金砂協同攻逐水濕,適用於水腫實證。然其性峻烈,用量極輕(1分),恐傷正氣,故配伍他藥調和。
  3. 生薑(1兩)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肺、脾、胃經,可溫中止嘔、散水濕。
    • 作用:制約續隨子之寒毒,溫胃和中以護脾胃,防止逐水藥傷陽。
  4. 中庸(樟柳根,1兩)

    • 性味功效:據《雜病廣要》注,中庸即「樟柳根」,推測為利水消腫藥(樟柳根或指商陸,俗稱「樟柳頭」)。
    • 作用:商陸苦寒有毒,瀉下逐水力強,與續隨子協同逐瘀消腫;或為樟樹根(性溫),則可祛風利濕,助排黃水。
  5. 蜂蜜(2兩)

    • 性味功效:甘平,補中緩急、解毒潤燥。
    • 作用:緩和續隨子、樟柳根之毒性,兼顧脾胃津液,防攻逐過猛傷正。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1. 逐水為主,佐以調和

    • 續隨子、樟柳根峻下逐水,海金砂利濕通淋,三者合力使水濕從二便排出,針對「腫滿」「黃水」之標。
    • 生薑、蜂蜜調和藥性,溫中解毒,緩解逐水藥毒性,保護脾胃。
  2. 標本兼顧的用藥次第

    • 急則治標:五更時服藥(陽氣初升之際),趁勢利尿排水;
    • 緩則治本:下黃水後以「勻氣藥」調理氣機(如陳皮、木香等),再以樟柳根煮粥健脾(粥能補虛,樟柳根或取其餘藥力)。
  3. 適用於實證水腫

    • 全方偏攻逐,適合體實邪盛之水腫、黃疸(如腹水、全身腫);若脾胃虛弱或陰虛者慎用。

四、科學推論與疑點

  • 樟柳根考證:需進一步考證是否為「商陸」或樟科植物根(如香樟),因商陸瀉下力強,符合方義;而部分地區樟樹根亦用於風濕水腫。
  • 劑量特點:逐水藥(續隨子、海金砂)量輕,搭配大量蜂蜜、生薑,顯示古人對峻藥慎用之意。

總結:此方以峻逐水濕為核心,通過配伍溫和藥緩其烈性,體現「攻邪不傷正」的中醫思維,適用於水濕壅盛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海金砂1分,續隨子1分,薑1兩,中庸1兩,蜜2兩。
上為末,罨一宿,五更時絹帛濾汁,食前暖吃。下黃水,勻氣藥補後,樟柳根煮粥吃。
《雜病廣要》:中庸,樟柳根是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患者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黃疸慢性肝硬化腎絲球腎炎黃熱病全身性水腫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中庸飲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二引《惠眼觀證》。 組成:海金砂1分,續随子1分,薑1兩,中庸1兩,蜜2兩。 主治:水氣腫滿,黃疸。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