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血黑絨絮方劑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毒瘀血導致的出血,玄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能滋陰生津,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 活血化瘀:玄參也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淤滯,有助於止血和修復損傷的組織。
因此,玄參在止血黑絨絮方劑中起著清熱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瘀血導致的出血症狀。
止血黑絨絮方中加入茜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涼血止血:茜草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目的。
- 活血化瘀:茜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利於傷口癒合,減少出血量。
茜草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止血效果。
「止血黑絨絮」方劑中包含大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 瀉火涼血: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以大黃瀉熱涼血,清解瘀熱,達到止血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大黃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使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止血效果。
大黃在「止血黑絨絮」方劑中,以其瀉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血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藥材的配伍之妙。
止血黑絨絮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止血: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黃芩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 抗菌消炎: 黃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防止感染,進而促進傷口癒合。止血黑絨絮方劑中,黃芩的加入可以降低感染風險,提升療效。
止血黑絨絮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方中加入黃柏,可有效抑制因熱毒熾盛、血熱妄行而導致的出血症狀。
- 兼治瘀血腫痛: 黃柏亦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導致的腫痛、疼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因此,在止血黑絨絮方劑中加入黃柏,除了止血外,還能兼顧治療瘀血腫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止血黑絨絮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烏梅味酸澀,入肝經,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其酸性物質能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液流出,對於外傷出血、吐血、便血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固澀止瀉: 烏梅性寒,能固澀腸胃,對於脾胃虛弱、腸滑不固引起的腹瀉、脫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在止血黑絨絮中,烏梅的加入既能止血,又能固澀,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血黑絨絮》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金瘡初傷,血流不止」**,屬外傷止血劑。古代戰傷、刀劍傷及意外皮開肉綻時,直接以藥液浸潤的綿絮緊壓傷口,達迅速止血之效。其關鍵在「封」字,強調外用緊急處理,結合收斂、涼血、化瘀之力,阻斷血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思維
全方以**「清熱涼血+收澀止血+化瘀生新」**三法並行,符合中醫治外傷「止血不留瘀」原則:
- 涼血清熱:元參、黃芩、黃柏、大黃清熱瀉火,降低血熱妄行之勢。
- 收澀止血:五倍子、烏梅、皂礬、百草霜收斂固澀,直接閉塞破損脈絡。
- 活血化瘀:茜草、寄奴(劉寄奴)化瘀通絡,防止血止後瘀滯化熱。
2. 特殊製劑工法
- 雙重汁液增效:
- 旱蓮汁(涼血止血)、馬蘭汁(解毒散瘀)為鮮品搗汁,保留活性成分,增強清熱止血力。
- 社醋(古法釀醋)與皂礬合用,酸性收斂,固化創面;京墨(古墨)含碳質,吸附止血。
- 綿絮載藥:使藥液吸附於柔軟纖維,直接加壓封傷口,兼具物理止血與藥理作用。
3. 藥對協同
- 大黃配黃芩:瀉火下行,減少上部充血。
- 五倍子配烏梅:酸澀收斂,閉合傷口。
- 京墨配百草霜:炭類藥吸附滲液,形成保護層。
總結:此方結合「液體敷料」與「加壓止血」概念,通過涼血減緩血流、收澀閉合傷口、化瘀防止繼發瘀腫,體現中醫外治「急則治標」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元參、茜草、寄奴、大黃、黃芩、黃柏、烏梅、五倍等分。
止血。
煎3次,去滓,留淨汁。再用旱蓮汁、馬蘭汁、皂礬、京墨、百草霜同煎濃,用好綿絮收乾,二汁與社醋同煎,滾時入礬、墨、草霜,將絮收之。初傷時,將絮封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血黑絨絮, 出處:《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元參、茜草、寄奴、大黃、黃芩、黃柏、烏梅、五倍等分。 主治:止血。主治:金瘡。初傷時,血流不止。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