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青膏
DOU QI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23%
胃經 23%
脾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豆青膏中加入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 巴豆性味辛熱,能瀉熱通便,消積導滯,對於積滯停滯,腹痛便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豆青膏多用於小兒積滯腹痛,故加入巴豆以助其消積導滯之功。
- 引藥入腸: 巴豆性烈,能引藥入腸,有助於其他藥物深入腸道,發揮更佳的療效。豆青膏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需要巴豆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消積化滯的作用。
巴豆性猛烈,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方可使用。
豆青膏方劑中包含青黛,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止痛生肌之效。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青黛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抗菌消炎: 青黛中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對於化膿性感染、皮膚炎症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豆青膏中添加凡士林的原因主要有二:
- 增強藥效:凡士林具備良好的封閉性和潤滑性,可以有效地將藥物成分封閉在皮膚表面,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從而增強藥效。
- 保護皮膚:凡士林可以形成一層保護膜,隔絕外界刺激,減少皮膚摩擦,防止皮膚乾燥、龜裂,並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改善藥物塗抹後的皮膚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豆青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豆青膏自古主要應用於以下幾類皮膚疾患:
- 慢性肥厚性皮膚病:針對長期不癒、皮膚增厚粗糙之症
- 牛皮癬靜止期:治療乾燥鱗屑、苔蘚化表現之癬症
- 神經性皮炎:緩解因情志不暢所致之皮膚局限性肥厚瘙癢
- 皮膚澱粉樣變(松皮癬):改善皮膚呈澱粉樣沉積之特殊病變
此膏方特別適用於病程日久、皮膚表現乾燥肥厚之慢性階段,具有軟化角質、潤澤肌膚、止癢安神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白降丹(1錢):
- 具腐蝕攻毒之性,能蝕去頑厚角質
- 微量使用可刺激局部氣血流通,促進陳舊病變組織代謝
巴豆油(1錢半):
- 強烈辛熱之品,能破積攻堅
- 刺激局部血液循環,加強藥物滲透
- 與白降丹協同增強軟堅散結之效
青黛面(適量):
- 清熱涼血解毒,制約白降丹、巴豆油之燥熱
- 改善局部血熱現象,發揮抗炎止癢作用
羊毛脂(1兩)、凡士林(4兩):
- 潤膚軟膏基質,緩和主藥刺激性
- 保持皮膚潤澤,防止乾裂
- 有利於藥物緩慢持續釋放
治療原理推理: 此方採取「以毒攻毒、軟堅潤膚」之治療思路:
- 白降丹與巴豆油組合形成強力角質溶解系統,能突破慢性皮膚病變形成的保護性角質層
- 青黛面不僅能中和主藥毒性,還針對皮膚病常見的血熱病機
- 羊毛脂與凡士林的配伍體現「攻補兼施」原則,在攻伐病邪的同時保護正常皮膚
全方呈現出「表層腐蝕→深層刺激→局部消炎→長效潤養」的多層次作用機制,特別適合處理皮膚「堅、厚、燥、癢」的病理特徵。其外用給藥方式既可發揮強效又避免了內服藥物的系統性毒性,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獨特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降丹1錢,巴豆油1錢半,青黛面適量,羊毛脂1兩,凡士林4兩。
軟堅,潤膚.止癢。
攪勻成膏。
外用薄敷。
對汞過敏者及急性皮膚病不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禁用。
-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豆青膏,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白降丹1錢,巴豆油1錢半,青黛面適量,羊毛脂1兩,凡士林4兩。 主治:軟堅,潤膚,止癢。主治:慢性肥厚性皮膚病,牛皮癬靜止期,神經性皮炎,皮膚澱粉樣變(松皮癬)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