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煎

益母煎

YI MU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25%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煎以「益母草」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1. 主治婦人血瘀症: 益母草性寒,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效。方中以益母草為主,針對婦人血瘀所致的經閉、痛經、崩漏等症,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效。
  2. 配伍其他藥物: 益母草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可增強其功效。例如,與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地榆、阿膠等收斂止血藥物配合,可起到止血固經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主治範疇

    • 一切血病:「血病」泛指血虛、血瘀、血熱等與血分相關的病症。益母草自古為婦科血證要藥,能調血行血,適用於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等症。
    • 產婦調理:產後易氣血虧虛或瘀血滯留,此方可助祛瘀生新,促進惡露排出,兼補血虛。
    • 一切傷損:外傷所致瘀血腫痛,益母草可活血消腫,配合酒服以增強行散之力。
  2. 定位特點
    此方單用益母草,取其「單行力專」之效,針對血分病機(虛、瘀)而設,強調「通補兼施」——既能活血清瘀,又具養血之能(古稱「益母」意即補益婦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析:益母草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入肝、心包經。
    • 核心功效
      • 活血調經:辛散苦泄,善走血分,能行瘀血、通經脈,《本草綱目》載其「活血破血,調經解毒」。
      • 利水消腫:通過活血促進水液代謝,對產後水腫或傷損浮腫有效。
      • 清熱解毒:微寒之性可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瘀滯之症。
  2. 配伍與炮製邏輯

    • 單味重用:獨取益母草,集中藥力於血分,避免他藥干擾,體現「藥簡效宏」思路。
    • 竹刀切、銀器煎
      • 竹刀避鐵器,防藥效與金屬交互(古法認為鐵易耗血氣)。
      • 銀器性涼,助益母草清熱之性,且古謂銀能「解毒防腐」,確保藥液純淨。
    • 瓷器密封:瓷器穩定性高,避免藥效揮發,適用於長期保存。
    • 酒服:酒為引經藥,可溫通血脈,增強益母草活血之功,尤適瘀血重證。
  3. 治療原理推導

    • 活血不傷正:益母草雖行血,但性較平和,無峻破之弊,符合產後「多虛多瘀」體質需求。
    • 血水同治:通過活血利水,改善血瘀伴隨的水腫(如產後惡露不盡兼見浮腫)。
    • 寒溫調節:微寒藥性佐以溫酒,平衡寒熱,避免過涼傷陽。

三、綜合評價

此方設計簡潔而暗合醫理,以益母草為核心,通過炮製與服法強化其「調血」主軸,針對血瘀、血虛、血熱等病機,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原則。尤其對產後病證,既能祛瘀生新,又可防滯補之弊,符合婦科「以通為補」的傳統思維。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不拘多少。以竹刀切,洗淨,銀器中煎成,瓷器中密封之。
以酒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煎,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肘後方》。 組成:益母草不拘多少。 主治:一切血病,産婦及一切傷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