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源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養源散的組成中往往包含一些燥熱傷津的藥物,生地黃可以起到平衡藥性、滋陰降火、緩解燥熱症狀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 清熱解毒:生地黃能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症狀,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養源散中加入生地黃,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養源散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腎助陽,補脾益氣: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其溫陽助腎之功,可改善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其亦能補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 祛風除濕,止癢止痛:補骨脂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止癢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帶狀皰疹等皮膚病,特別是對濕疹、風疹等皮膚瘙癢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養源散中加入補骨脂,可起到溫腎助陽、補脾益氣、祛風除濕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養源散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消腫止痛: 大青鹽能夠清利濕熱,消腫止痛。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痛、瀉痢、水腫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此外,大青鹽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一些因血瘀引起的病症,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源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源散的傳統主治為「牙痛」。此方通過內服外用的方式(揩牙)來治療牙齒疼痛問題,特別適合於腎虛引起的牙痛。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熟乾地黃(3兩):
- 性味甘微溫,歸肝腎經
- 主要功效為滋補腎陰、補血養精
- 在本方中炒焦後使用,可減其滋膩之性,增強溫補作用
破故紙(補骨脂,2兩):
- 性味辛苦大溫,歸腎脾經
- 功擅補腎助陽、溫脾止瀉
- 與熟地黃配伍,形成陰陽雙補之效
青鹽(1兩):
- 性味鹹寒,歸腎經
- 功能引藥入腎、清熱涼血
- 同時作為牙齒的清潔和局部治療劑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主要以「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為理論基礎,針對腎虛引起的牙痛:
補腎固齒:熟地黃滋腎陰,破故紙溫腎陽,青鹽引藥入腎,三藥共奏補腎固齒之效。
溫通止痛:破故紙的溫性與熟地黃炒後的溫性協同,可溫通經脈,緩解虛寒性牙痛。
局部療效:作為外用揩牙劑,青鹽的清熱與熟地黃、破故紙的補益作用可同時作用於牙齒局部。
陰陽雙補:熟地黃偏補陰,破故紙偏補陽,形成陰陽並補的格局,適合各種腎虛型牙痛。
此方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因腎氣漸衰而致的牙齒鬆動疼痛,通過補益腎氣來達到固齒止痛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3兩(銼),破故紙2兩,青鹽1兩(別研)。
先將地黃炒令焦,次入破故紙同炒令爆聲定,卻入青鹽同炒,碾為細末。
臨睡揩牙,早晨用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源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熟乾地黃3兩(銼),破故紙2兩,青鹽1兩(别研)。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