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源散

養源散

YANG YU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肺經 21%
肝經 14%
腎經 14%
脾經 7%
胃經 7%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源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養源散的組成中往往包含一些燥熱傷津的藥物,生地黃可以起到平衡藥性、滋陰降火、緩解燥熱症狀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2. 清熱解毒:生地黃能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症狀,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養源散中加入生地黃,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養源散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助陽,補脾益氣: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其溫陽助腎之功,可改善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其亦能補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2. 祛風除濕,止癢止痛:補骨脂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止癢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帶狀皰疹等皮膚病,特別是對濕疹、風疹等皮膚瘙癢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養源散中加入補骨脂,可起到溫腎助陽、補脾益氣、祛風除濕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養源散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消腫止痛: 大青鹽能夠清利濕熱,消腫止痛。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痛、瀉痢、水腫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此外,大青鹽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一些因血瘀引起的病症,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源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源散的傳統主治為「牙痛」。此方通過內服外用的方式(揩牙)來治療牙齒疼痛問題,特別適合於腎虛引起的牙痛。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熟乾地黃(3兩)

    • 性味甘微溫,歸肝腎經
    • 主要功效為滋補腎陰、補血養精
    • 在本方中炒焦後使用,可減其滋膩之性,增強溫補作用
  2. 破故紙(補骨脂,2兩)

    • 性味辛苦大溫,歸腎脾經
    • 功擅補腎助陽、溫脾止瀉
    • 與熟地黃配伍,形成陰陽雙補之效
  3. 青鹽(1兩)

    • 性味鹹寒,歸腎經
    • 功能引藥入腎、清熱涼血
    • 同時作為牙齒的清潔和局部治療劑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主要以「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為理論基礎,針對腎虛引起的牙痛:

  1. 補腎固齒:熟地黃滋腎陰,破故紙溫腎陽,青鹽引藥入腎,三藥共奏補腎固齒之效。

  2. 溫通止痛:破故紙的溫性與熟地黃炒後的溫性協同,可溫通經脈,緩解虛寒性牙痛。

  3. 局部療效:作為外用揩牙劑,青鹽的清熱與熟地黃、破故紙的補益作用可同時作用於牙齒局部。

  4. 陰陽雙補:熟地黃偏補陰,破故紙偏補陽,形成陰陽並補的格局,適合各種腎虛型牙痛。

此方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因腎氣漸衰而致的牙齒鬆動疼痛,通過補益腎氣來達到固齒止痛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3兩(銼),破故紙2兩,青鹽1兩(別研)。
先將地黃炒令焦,次入破故紙同炒令爆聲定,卻入青鹽同炒,碾為細末。
臨睡揩牙,早晨用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源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熟乾地黃3兩(銼),破故紙2兩,青鹽1兩(别研)。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