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煎

硇砂煎

NAO SHA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脾經 12%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煎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硇砂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效。對於一些由熱毒或濕熱所致的疾病,如瘡瘍腫毒、濕疹、疥癬等,硇砂可以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二、硇砂對於某些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治療一些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皮膚病、口腔潰瘍等。

因此,硇砂在硇砂煎中擔當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硇砂煎方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功效。硇砂煎主要針對肝陽上亢、頭昏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石決明可抑制肝陽過亢,清熱解毒,改善視力,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石決明與硇砂煎中的其他藥材,如硇砂、牡蠣、龍骨等,具有協同作用。石決明可以清熱瀉火,緩解硇砂的燥熱之性,同時與牡蠣、龍骨等藥材共同鎮肝熄風,增強治療效果。

硇砂煎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原因有二:

  1. 制酸止痛: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胃經,具有收斂止痛、制酸止嘔的作用。硇砂性寒,味鹹,善於清熱解毒,但其燥性較強,易傷胃。海螵蛸能緩解硇砂對胃部的刺激,保護胃黏膜,防止其燥烈之性損傷脾胃。
  2. 收斂止血: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減少硇砂對胃部造成的損傷,降低出血的風險。此外,海螵蛸還能減輕硇砂的毒性,提高藥效。

硇砂煎中含有芒硝,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
  2. 消腫止痛:芒硝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

硇砂煎中,芒硝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發揮其瀉熱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硇砂煎方劑中包含石蟹,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石蟹,又名蟛蜞,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其藥性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痺痛等症狀。

硇砂煎方劑中,石蟹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並有助於散結消腫,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硇砂煎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硇砂煎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的加入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助於消炎止痛。

二、 開竅醒神:冰片性芳香走竄,可直達病所,具有開竅醒神、闢穢止痛的作用。對於一些熱毒入絡,導致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的患者,冰片可幫助醒腦開竅,使患者恢復意識。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硇砂煎 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眼赤風淚,爛癢翳膜」,即現代所稱的結膜炎、角膜潰瘍、眼瞼緣炎、淚囊炎等外眼疾病。症狀表現為:

  1. 眼赤:眼部充血發紅,多屬風熱或肝火上炎。
  2. 風淚:無故流淚,遇風加劇,與風邪襲目或肝腎不足相關。
  3. 爛癢:眼瞼或角膜邊緣潰爛瘙癢,常因濕熱蘊結或血虛風燥所致。
  4. 翳膜:角膜混濁或增生組織遮蔽視力,多因熱毒壅滯或氣血瘀阻。

此方以局部外用(點眼)為主,針對外眼病急性期或慢性反覆發作,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癢、退翳明目的作用。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及功效

  1. 清熱解毒

    • 硇砂(氯化銨):《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積軟堅,破瘀散結」,外用可腐蝕腐肉、解毒消腫,針對眼部潰爛翳障。
    • 石蟹(化石類):清熱退翳,古代用於目赤翳障。
    • 鹽綠(鹼式碳酸銅):消炎殺蟲,治目赤爛淚。
    • 消石(硝石):清熱散結,消腫止痛。
  2. 明目退翳

    • 石決明:平肝明目,退角膜翳膜。
    • 烏賊魚骨(海螵蛸):收濕斂瘡,治眼瞼潰爛。
    • 曾青(礦物藍銅礦):《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目痛,止淚出」,退翳明目。
  3. 防腐生肌

    • 馬牙消(硫酸鈉):清熱解毒,外用防腐。
    • 龍腦(冰片):辛涼走竄,散鬱火、消腫止痛,助藥滲透。

(二)配伍邏輯

  1. 以礦物藥為主
    方中多為金石類藥物,性多寒涼沉降,直接作用於眼部病灶,清熱力強且具物理性收斂效果(如烏賊骨吸濕、硇砂腐蝕壞死組織)。

  2. 製法強化藥效

    • 臘月水浸漬:冬季水質寒涼,助藥性清降;浸泡二七日(14天)使礦物成分緩釋,降低刺激性。
    • 綿濾去滓:過濾後藥液純淨,避免顆粒摩擦角膜。
  3. 針對「熱毒濕瘀」病機

    • 眼赤癢爛多因風熱濕毒壅滯,故以清熱(硇砂、鹽綠)+燥濕(烏賊骨)+退翳(石決明、曾青)組合,輔以冰片引藥直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以下機轉發揮療效:

  1. 抗菌消炎:礦物藥中的銅、硫等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如鹽綠、消石)。
  2. 腐蝕與修復:硇砂輕度腐蝕壞死組織,促進健康組織再生;烏賊骨收斂潰瘍面。
  3. 緩解症狀:冰片涼血止癢,石決明鎮靜平肝,減少充血流淚。

總結而言,硇砂煎為外用峻劑,以「清熱—腐蝕—修復」為核心,適用於外眼病實證,尤其翳膜頑固者。然須注意,此方含多種礦物,現代應進一步評估其安全性及濃度控制。

傳統服藥法


硇砂半分(研),石決明1分(為末),鹽綠1分(研),烏賊魚骨1分(為末),馬牙消1分(研),石蟹1分(為末),龍腦1分(研),曾青1分(研),消石(研)1分。
上藥以臘月水兩碗,浸二七日,每日攪一度,候日滿,以綿濾去滓,用銀石器盛。
日點2-3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角膜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硇砂半分(研),石決明1分(爲末),鹽綠1分(研),烏賊魚骨1分(爲末),馬牙消1分(研),石蟹1分(爲末),龍腦1分(研),曾青1分(研),消石(研)1分。 主治:眼赤風淚,爛癢翳膜。

硇砂煎,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硇砂2兩(白色不夾石者,研),阿魏1分,京三棱1兩,訶黎勒1兩(炮),丁香半兩,人參半兩,附子半兩(炮),青橘皮半兩(去瓤),木香半兩,舶上茴香半兩,檳榔1兩半,神曲1兩半(别研爲末)。 主治:脾臟虛冷,心腹有積滯氣,發歇疼痛,心膈不利,兩脅脹滿,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