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粉撲肌散

溫粉撲肌散

WEN FEN PU J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救偏瑣言》卷十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胃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3%
膽經 13%
心經 13%
腎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粉撲肌散方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效。溫粉撲肌散主治濕熱蘊結,外感風熱所致的皮膚病,黃連可清熱解毒,消除濕熱,緩解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症狀。
  2. 抑菌止癢: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引起皮膚病的細菌生長,同時也能減輕瘙癢症狀,促進皮膚的癒合。

因此,溫粉撲肌散中加入黃連,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抑菌止癢,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溫粉撲肌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等症狀,能有效緩解。
  2. 消腫散結: 川貝母亦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溫粉撲肌散用於治療皮膚病,川貝母能幫助消散炎症,促進組織修復,加速病竈癒合。

溫粉撲肌散方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溫粉撲肌散主治風熱毒邪上攻,引起的面部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牡蠣能清熱解毒,消除炎症,緩解疼痛。
  2. 軟堅散結,收斂生肌:牡蠣具有軟堅散結、收斂生肌之效。溫粉撲肌散方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牡蠣可幫助散結消腫,促進創口癒合,加速病症恢復。

溫粉撲肌散中加入大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米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溫粉撲肌散中,大米可以中和藥物中的燥熱之性,避免藥物過於溫燥,損傷肌膚。
  2. 調和藥性: 大米作為藥引,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溫粉撲肌散中其他藥物多偏溫燥,而大米可以使其藥性變得更加平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粉撲肌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古代醫籍載其主「汗出不止」,為外用止汗方劑。此方以撲粉形式直接作用於肌表,收斂固澀,清熱燥濕,針對虛熱或濕熱內擾所致之自汗、盜汗,尤其適用於汗液黏膩、伴隨煩熱者,屬物理性吸附與藥理性調節並用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5錢)

    • 性苦寒,入心、肝、胃經,清熱燥濕力強。外用可滲透肌表,抑制熱邪蒸迫津液之病機。現代觀點看,其抗菌消炎作用或能調節皮膚微環境,減少汗腺異常分泌。
  2. 貝母(5錢,應為浙貝母)

    • 傳統認為浙貝母清熱散結,《本草正》言其「解熱毒」。此方取其「散鬱熱」之功,可能通過宣透肌膚鬱熱,間接緩解汗出。兼能化痰,若汗證夾痰熱者尤宜。
  3. 牡蠣粉(5錢)

    • 味鹹澀,性微寒,為經典斂汗藥。《湯液本草》稱其「軟痞積,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澀之劑」。本方取其收澀之性,直接吸附汗液並收縮毛孔,物理性止汗。
  4. 粳米粉(1升)

    • 質地細膩,作為基質能吸附多餘汗液,保持肌膚乾爽。古代亦認為粳米能「和胃氣,潤皮膚」(《本草綱目》),外用可緩解黃連、貝母之刺激性,兼護膚之效。

配伍思路

  • 清收並用:黃連清熱治本,牡蠣收澀治標,標本兼顧。
  • 剛柔相濟:黃連之峻配粳米之柔,避免過寒傷膚。
  • 動靜結合:貝母宣散鬱熱,牡蠣靜鎮固澀,調節開闔失常之腠理。

推論現代適用場景
此方可能適用於:

  1. 更年期潮熱伴多汗(虛熱證)。
  2. 局部多汗症(如手心、腋下)屬濕熱型者。
  3. 小兒睡中盜汗,屬心火偏旺者(需調整劑量)。

外治機理探討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汗出不止多責之衛表不固或裡熱迫津。此方藉藥物與皮膚接觸:

  1. 通過收澀(牡蠣)、吸附(粳米)減少汗液分泌與排出。
  2. 清解鬱熱(黃連、貝母)以降低體表溫度,調節汗腺功能。
  3. 形成保護層(絹包粉撲),阻隔外界刺激對毛孔的影響。

總體而言,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結合清熱、散結、收澀三法,針對「熱迫汗泄」之核心病機而設。

傳統服藥法


黃連5錢,貝母5錢,牡蠣粉5錢,粳米粉1升。
共磨細末。
包於絹內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溫粉撲肌散, 出處:《救偏瑣言》卷十。 組成:黃連5錢,貝母5錢,牡蠣粉5錢,粳米粉1升。 主治:汗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