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通湯

溫通湯

WEN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膀胱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1%
心經 11%
脾經 11%
肺經 6%
心包經 6%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通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肢體麻木、腰膝冷痛等,花椒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花椒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溫通湯中加入花椒,能夠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治療寒凝血瘀疼痛的功效。

溫通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等症狀,茴香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茴香還具有 理氣止痛 的功效,能緩解腸道痙攣,改善腸胃功能,對於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溫通湯中加入茴香,可以增強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相關病症。

溫通湯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通絡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威靈仙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溫經通絡:溫通湯多用於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病症,而威靈仙具有溫經通絡之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溫通止痛的目的。

因此,溫通湯中加入威靈仙,可以有效地發揮其祛風濕止痛、溫經通絡的功效,達到治療寒濕凝滯、經絡不通之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通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源於《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屬寒邪凝滯下焦、氣化失司所致之證。下焦為腎與膀胱所居,寒性收引,易使水液凝滯、氣機壅塞,導致小便不利或癃閉。此方以溫散下焦寒邪、通利水道為核心,適用於寒實證候,臨床可見小腹冷痛、排尿困難、畏寒肢冷等症。若寒邪甚者,加桂、附以增溫陽之力;氣虛推動無力者,佐人參補氣行藥。

組成與藥理邏輯

  1. 椒目(炒,搗)

    • 性味辛熱,專入下焦,能「開水道、消水腫」(《本經逢原》)。其炒製後辛散力緩而溫通效著,尤善散下焦寒濕之凝滯,促進膀胱氣化。
    • 現代推測:可能擴張輸尿管及膀胱血管,改善局部循環,緩解寒性痙攣。
  2. 小茴香(炒,搗)

    • 辛溫香竄,歸肝腎經,「暖丹田、除冷氣」(《本草綱目》),協同椒目溫散下焦陰寒,兼能理氣止痛。炒後減其燥性,增溫通之效。
    • 現代推測:含揮發油可鬆弛平滑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之尿道緊縮。
  3. 威靈仙

    • 辛鹹溫,具「宣通五臟,通行十二經絡」之力(《開寶本草》)。此方取其走竄之性,通絡散結以助水道暢通,尤適寒濕痺阻之閉癃。
    • 現代推測:或有利尿及抗炎作用,減少寒濕引發的組織水腫。

配伍原理

  • 溫通並行:椒目、小茴香溫散下焦寒邪,威靈仙通絡開閉,三藥辛溫相合,共奏「溫以化氣,通以去滯」之效。
  • 標本兼治:散寒治本(寒邪)、通利治標(小便不通),佐以加減法(肉桂、附子等)強化溫陽,人參補氣助運,體現「因證制宜」思路。

此方體現張錫純「注重氣化」之學術思想,針對寒凝下焦之生理障礙,以辛溫開泄為主,簡潔力專,契合中醫「寒者熱之」「留者攻之」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椒目8錢(炒,搗),小茴香2錢(炒,搗),威靈仙3錢。
涼甚者,酌加肉桂、附子、乾薑;氣分虛者,宜加人參,助氣分以行藥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通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椒目8錢(炒,搗),小茴香2錢(炒,搗),威靈仙3錢。 主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