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飲
WU WE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七八引《鄭氏家傳濁渴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飲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味酸收斂,固澀止瀉: 五味子味酸,性溫,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等症。五味飲本身也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消化不良等問題,五味子正好可以補脾止瀉,與方劑功效相符。
- 補益肺腎,生津止渴: 五味子入肺、腎經,具有補益肺腎、生津止渴的作用。五味飲中常常加入其他滋陰生津的藥材,例如麥冬、生地等,五味子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方劑補肺益腎、生津止渴的效果。
五味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五味飲本身以利水滲濕、清熱化痰為目的,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利濕作用。
- 緩和藥性:五味飲中包含多味藥材,其中部分藥性偏寒涼,而茯苓性平和,可以中和寒涼藥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同時,茯苓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藥性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味飲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五味飲作為清熱利濕的方劑,天花粉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效果,尤其對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五味飲中其他藥物如滑石、豬苓、澤瀉等,皆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天花粉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利尿排濕的效果,從而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五味飲方劑中加入沉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胃脘疼痛、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五味飲中常因脾胃虛弱導致氣機阻滯,而沉香的加入可以幫助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 沉香能降氣,對於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五味飲中可能因脾胃虛寒,或因氣逆上衝導致嘔吐,沉香的加入可以幫助降逆止嘔,緩解不適。
總之,沉香在五味飲中起到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氣機阻滯所引起的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五味飲」藥方介紹
「五味飲」是中藥方劑,由五味子、茯苓、天花粉、沉香四味藥材組成。此方劑具有滋陰補腎、生津止渴、益氣健脾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過度勞累傷及腎經,腎的精氣不足,心火就會過於旺盛,口舌乾焦,經常口渴,面部發紅,身體虛弱消瘦。
五味子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歸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五味子中含有五味子苷、五味子素、五味子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中含有茯苓多糖、茯苓酸、茯苓 saponin 等成分,具有抗腫瘤、抗菌、抗炎、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茯苓可以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脾虛等症狀。
天花粉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天花粉中含有皁苷、黃酮類化合物、天花粉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的作用。天花粉可以用於治療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狀。
沉香
沉香性溫、味苦,歸脾、胃、腎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沉香中含有揮發油、樹脂、沉香醇、沉香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鎮痛、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沉香可以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寒邪犯胃、嘔吐清水、胃寒久呃、虛喘證、寒凝氣滯之胸腹脹痛、以溫中止嘔、治寒凝氣滯之大腸閉不通、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咳嗽、哮喘、胸悶、上熱下寒、氣逆喘息、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以及脾腎久虛、水飲停積、上乘肺經之咳嗽短氣、腹脅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結論
「五味飲」藥方由五味子、茯苓、天花粉、沉香四味藥材組成,具有滋陰補腎、生津止渴、益氣健脾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過度勞累傷及腎經,腎的精氣不足,心火就會過於旺盛,口舌乾焦,經常口渴,面部發紅,身體虛弱消瘦。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半兩(糯米炒),白茯苓半兩(去皮,用天花粉煮),沈香2錢(不見火)。
上(口父)咀。加糯禾根,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味飲這道方劑,具有滋陰補腎、生津止渴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飲,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八引《鄭氏家傳濁渴方》。 組成:五味子半兩(糯米炒),白茯苓半兩(去皮,用天花粉煮),沉香2錢(不見火)。 主治:勞傷腎經。腎水不足,心火自用,口舌焦乾,多渴面赤,羸瘦。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