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根散的組成中包含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牛蒡根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
- 疏風散寒:牛蒡根亦能疏風散寒,對於因風寒引起的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因此,牛蒡根散以牛蒡為主要藥材,可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作用,針對相關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牛蒡根散方中包含麻黃,乃因麻黃具發散風寒之效,與牛蒡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性相輔相成。
麻黃性溫,能發散風寒,宣肺解表,用於風寒表證,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而牛蒡根性涼,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
二者合用,可發散風寒,清熱解毒,並能促進藥效相互增強,達到治療目的。
牛蒡根散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利濕通絡: 川牛膝性微寒,入肝、腎經,具有疏散風熱、利濕通絡的功效。與牛蒡根同用,可加強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筋脈拘攣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引藥下行,促進排泄: 川牛膝具有引經下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促進排泄,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水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體而言,川牛膝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牛蒡根散的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功效,更能引藥下行,促進排泄,使藥效更加全面。
牛蒡根散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風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牛蒡根散所治之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天南星可起到驅散風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 通竅開竅: 天南星具有通竅開竅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昏等症狀。此功效配合牛蒡根的清熱解毒,更能有效緩解患者不適。
主治功效
牛蒡根散主治功效分析
牛蒡根散出自《活人書》,其組成包含牛蒡根、麻黃、川牛膝及天南星四味藥材,主要針對傷寒病後,因汗出不暢或發汗後護理不當,導致風邪侵入經絡所引起的瘛瘲(手足抽搐)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牛蒡根散的治療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祛風解表,通經活絡:
- 牛蒡根: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能疏散風熱,清除經絡中的邪熱,特別是對於因熱邪鬱結經絡引起的筋脈拘攣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古籍中亦提到,牛蒡根祛風滌熱,通經絡之熱,其功優於牛蒡子。
- 麻黃: 具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能開泄腠理,使鬱積於體表的風邪得以發散。由於本證為汗出不暢所致,麻黃在此起到發散外邪的作用,但劑量較一般發汗藥稍輕。
疏利筋脈,通調血脈:
- 川牛膝: 具有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的功效,能改善經脈氣血運行,舒緩筋脈拘急。此藥引導藥力下行,可更好地作用於腰背、手足等部位的經絡。
化痰祛風,散結止痙:
- 天南星: 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癥的功效,針對體內可能存在的痰邪及痙攣症狀。本證患者有筋脈拘攣的症狀,天南星的止痙功效對此有針對性作用。
酒助藥力,火煅加強:
- 古方中,將藥物與酒同研,並以炭火煅燒,旨在透過酒的活血通絡之性,引導藥力,同時藉由火煅,提升藥性,使藥力更加迅猛而直達病所。
古代文獻佐證
從古代醫書中可以發現,牛蒡根散的應用具有高度的針對性,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 汗出不暢或汗後護理不當: 《本草綱目》、《傷寒治例》、《赤水玄珠》、《古今醫統大全》等均指出,本方主要針對「汗不流通」或「汗出時蓋覆不周」所導致的「腰背手足搐搦」等症狀。這明確了本方治療病機在於汗出不暢,導致風邪鬱於經絡。
- 瘛瘲之症: 《傷寒括要》、《傷寒直指》指出,「瘛瘲」即「筋脈急而縮,筋脈緩而伸」,表現為手足牽引、抽搐。牛蒡根散能祛風活絡,針對此類因風邪入絡所致的痙攣症狀。
- 非虛證之瘛瘲: 古代醫家明確指出,牛蒡根散適用於非虛證的瘛瘲。對於因虛極生風引起的瘛瘲,則需使用小續命湯之類的方劑。這表明牛蒡根散主要適用於實證,即風邪外侵經絡引起的痙攣。
總結
牛蒡根散通過牛蒡根的疏風清熱、麻黃的發汗解表、川牛膝的活血通經、天南星的化痰止痙等藥理作用,並配合酒的引導與火煅的加強,針對性地解決了汗出不暢或汗後護理不當所導致的風邪侵入經絡、引起筋脈攣急、手足抽搐等病症。此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針對病因病機施治,而非單純地止痙。其選藥精當、配伍合理,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治療此類疾病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牛蒡10條,麻黃6錢,牛膝6錢,天南星6錢。
上銼細,於砂盆內研細,用好酒1升同研,以新布捩取汁後,用炭火半秤燒一地坑子內通赤,去火掃淨,將藥汁放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於乳鉢內細研。
每服半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根散, 出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 組成:牛蒡10條,麻黃6錢,牛膝6錢,天南星6錢。 主治:傷寒汗不流。是汗出時蓋覆不周,故腰背手足搐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