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紅散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固精:沙苑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作用。對於因腎虛精關不固而導致的崩漏、帶下、遺精等症狀,沙苑子可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清熱解毒:沙苑子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瀉紅散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更有效地治療因熱毒壅滯而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因此,沙苑子在瀉紅散中,既可補腎固精,又可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瀉紅散」方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延胡索性味苦、辛、平,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方中運用延胡索,可幫助活血化瘀,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進而達到瀉血止痛之目的。
- 緩解瘀血阻滯: 瀉紅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經閉、痛經、癥瘕、跌打損傷等。延胡索活血化瘀之功效,可幫助解除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症。
瀉紅散方中包含桃仁,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破血行瘀之功效,可有效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瘀血阻絡、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瀉紅散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桃仁的活血化瘀功效正好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潤腸通便: 桃仁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便祕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瀉紅散中加入桃仁,可幫助促進排泄,排除體內毒素,進一步改善血瘀狀態。
瀉紅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辛溫解表,宣肺通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解表、宣肺通竅之效。瀉紅散為治療外感風寒、寒邪束肺而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的方劑,細辛可辛溫解表,宣散風寒,並可通利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 助藥力,協調藥性: 細辛性溫,可以溫通經絡,促進藥物運行,並能協調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瀉紅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赤芍等,多偏寒涼,細辛的溫性可以起到調節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品過於傷陽。
瀉紅散中包含降香,主要是針對其活血止痛、行氣止痛的功效。
降香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瀉紅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絡,經閉腹痛,崩漏不止,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降香在方中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從而緩解患者的病症。
瀉紅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之效。瀉紅散主治血瘀阻滯所致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改善病症。
- 促進癒合: 沒藥亦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能加速組織再生,修復損傷。瀉紅散中加入沒藥,有助於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加速患者康復。
總之,沒藥在瀉紅散方劑中,發揮著活血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紅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痧毒為血阻郁,結滯不散」
古代「痧毒」泛指外感穢濁邪毒或暑濕鬱熱,導致氣血阻滯、經絡不通,臨床可見發熱、頭脹、胸悶、肢體疼痛,甚則瘀斑透露等。「血阻郁」指氣滯血瘀,「結滯不散」則強調瘀毒膠結難解。此方針對痧毒深入血分,瘀熱互結之病機,以「瀉紅」為名,寓意瀉散血中瘀熱,通絡解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刺蒺藜(炒):辛散苦泄,炒後緩其辛燥,能疏肝解郁、活血祛風,兼散血分風熱。古代用於「破惡血」(《本經》),助通散血中鬱結。
延胡索:辛溫行氣活血,專入血分,「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直接針對氣血瘀阻之痛,與痧毒結滯所致的疼痛相應。
桃仁:苦甘平,破血逐瘀,《傷寒論》用於瘀熱互結證,此處助瀉血分痧毒,兼潤燥防他藥辛溫傷陰。
細辛:辛溫走竄,通絡止痛力強,「通陰陽,散結滯」(《本草匯言》),能開痧毒之閉結,但用量較輕(四錢),避其過燥。
降香:辛溫芳香,活血散瘀兼止血,古稱「行瘀定痛」,《本草綱目》載其治「穢濁內阻」,契合痧毒穢濁性質。
沒藥(去油):苦平,散瘀止痛,「推陳致新」以化痧毒瘀積,去油後減其刺激性,專注活血。
配伍邏輯:
- 活血破瘀為主:延胡、桃仁、沒藥直攻血瘀,刺蒺藜協同疏泄。
- 通散痧毒為輔:細辛、降香辛溫走竄,開鬱結、透穢濁,助瘀毒外散。
- 藥性平衡:桃仁潤燥制約他藥辛溫,細辛小劑量防耗氣。全方側重「通泄血分」,使痧毒瘀熱從內解散。
治療原理:
通過活血行氣、通絡散結,解除痧毒與血瘀互結之勢。瘀散則毒無依附,氣行則痧邪外透,適用於痧證見瘀斑、刺痛、舌黯者,屬古代「血痧」範疇。茶調服取其苦涼清上,兼防溫藥過升。
傳統服藥法
刺蒺藜(炒)1兩,延胡1兩,桃仁1兩,細辛4錢,降香3錢,沒藥(去油)3錢。
上為末。
每服5分,溫茶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紅散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瀉紅散, 出處:《急救痧證全集》卷下。 組成:刺蒺藜(炒)1兩,延胡1兩,桃仁1兩,細辛4錢,降香3錢,沒藥(去油)3錢。 主治:痧毒爲血阻鬱,結滯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