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痢疾奇效丹中包含石榴皮,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抑菌抗炎的藥理作用。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殺蟲止痢、抑菌抗炎的功效。對於痢疾患者的腹瀉、腹痛、裏急後重等症狀,石榴皮能有效收斂腸道,抑制腸道蠕動,並通過殺滅腸道致病菌,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此外,石榴皮中含有的鞣質還能保護腸粘膜,促進腸道修復。
「痢疾奇效丹」方劑中加入椿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椿皮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富含鞣質,可與腸道內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蛋白質凝固物,減少腸道蠕動,達到止瀉效果。
- 清熱解毒: 椿皮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痢疾,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它可以清熱利濕,並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從而控制病情發展。
痢疾奇效丹中加入烏梅,是基於其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藥性。
烏梅味酸、澀,入肝、脾、肺經。其酸澀之性可收斂腸胃,抑制腸道蠕動,減少糞便排出,從而止瀉;同時,烏梅可生津止渴,緩解因痢疾導致的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
此外,烏梅還有解毒、消腫之效,可減輕痢疾引起的腹痛、發熱等症狀。因此,烏梅在痢疾奇效丹中起到收斂止瀉、生津止渴、解毒消腫的綜合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症狀。
「痢疾奇效丹」中加入「穀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 穀芽性味甘涼,入脾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功效。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所致,穀芽能清熱利濕,有助於緩解痢疾的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 健脾消食: 穀芽還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能促進消化,增強腸胃功能。痢疾患者常伴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情況,穀芽可以改善腸胃功能,幫助患者恢復正常飲食。
總體而言,穀芽在「痢疾奇效丹」中起到清熱利濕、健脾消食的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痢疾奇效丹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其驅蟲止瀉的功效。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殺蟲、消積、降逆、止瀉等作用。對於痢疾,檳榔可以驅除腸道寄生蟲,減少因蟲體刺激引起的腸道炎症,同時消積導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出病竈,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檳榔還能降逆止嘔,緩解痢疾伴隨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痢疾奇效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痢疾」,具體症狀包括腹痛、大便帶血、久洩不止,以及腰腿痠痛。痢疾在中醫理論中可分為「赤痢」(偏熱證,便血多)、「白痢」(偏寒濕,黏液多)及「久痢」(遷延不愈,正氣虧虛)。本方針對以下病機:
- 濕熱蘊結:腹痛、便血為濕熱下注大腸,灼傷腸絡所致。
- 脾虛氣陷:久洩不止多因脾氣虛弱,固攝無權,清陽下陷。
- 氣滯血瘀:檳榔之用,暗示可能兼有氣機不暢或蟲積;腰腿痠痛或與久痢傷腎、濕浊流注經絡有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榴皮(40兩)
- 性酸澀而溫,主入大腸經,能「澀腸止瀉」,治久瀉久痢脫肛。
- 現代研究含鞣質,具收斂作用,抑制腸道過度蠕動,減少黏液分泌。
椿根皮(炒,20兩)
- 苦澀而涼,清熱燥濕、止瀉止血,尤擅治「赤白久痢」。
- 炒製減其寒性,增止瀉之效,與石榴皮協同固澀。
烏梅炭(10兩)
- 酸澀斂肺腸,炭製後增強止血止瀉之功,針對便血及久痢滑脫。
- 「酸甘化陰」可防燥濕過度傷津。
谷芽(炒,36兩)
- 健脾消食,炒後增溫性,助脾運化水濕,治久痢兼食積或消化不良。
檳榔(16兩)
- 行氣導滯、破積殺蟲,針對痢疾伴裡急後重或蟲積腹痛。
- 其降氣之力可協調椿根皮「升清止瀉」之性,使氣機通調。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石榴皮、椿根皮、烏梅炭「澀腸固脫」治標;谷芽、檳榔「健脾行氣」調本。
- 寒溫並用:椿根皮偏涼,檳榔偏溫,適合寒熱錯雜之痢。
- 動靜相佐:檳榔行氣破滯(動),石榴皮收斂止瀉(靜),防過澀留邪。
現代推論應用
此方可能適用於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血為主)、阿米巴痢疾等屬「濕熱未清兼脾虛氣滯」者。用滑石為衣,既可潤滑腸道,又能利水滲濕,防丸藥黏滯。
傳統服藥法
石榴皮40兩,椿根皮(炒)20兩,烏梅炭10兩,谷芽(炒)36兩,檳榔16兩。
分解利濕,止泄化痢。
上共研細粉,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每16兩用滑石細粉4兩為衣,闖亮。
每服2-3錢,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痢疾奇效丹,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石榴皮40兩,椿根皮(炒)20兩,烏梅炭10兩,谷芽(炒)36兩,檳榔16兩。 主治:分解利濕,止泄化痢。主治:痢疾。腹痛,大便帶血,久瀉不止,腰腿痠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