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湯

槐花湯

HUAI HUA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心經 50%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花湯方劑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相輔相成:槐花清熱涼血、止血消腫,而槐枝則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之效。二者藥性相近,功效互補,能增強降火止血的功效,並減緩槐花的寒性。
  2. 引導藥力:槐枝性苦寒,入肝經,可引導槐花清熱涼血的藥力直達肝經,更有效地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花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槐花湯主治「鵝掌風」,即現代所稱之手癬(真菌感染),表現為手掌皮膚粗糙、脫屑、皸裂,甚或瘙癢滲液,古籍多歸因於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所致。此方以清熱涼血、祛風除濕為核心,針對濕熱蘊積、血分風毒之病機。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槐花(君藥)

    • 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功效清熱涼血、止血祛風。
    • 針對鵝掌風之血分熱毒,尤善清泄肝經風熱,古籍《本草綱目》載其能「療皮膚風熱」,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蘆丁等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對真菌感染可能有一定抑制效果。
  2. 麝香(臣藥)

    • 性辛溫,通行十二經,具開竅活血、散結止痛之效。
    • 在此方中借其穿透力強之特性,助藥力深入肌膚,透達風濕熱毒;另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改善皮膚皸裂及血瘀癥狀。然因其價昂,古方可能用量極微,或外用以增強滲透。
  3. 赤小豆(佐使藥)

    • 性甘酸平,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 輔助清利濕熱,針對鵝掌風之濕毒滯留,促進濕邪從內而解;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皂苷等成分,可調節免疫,輔助抗感染。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涼血(槐花)+ 透達藥力(麝香)+ 利濕解毒(赤小豆),三者協作形成「外透內清」之勢:
    1. 槐花直折血分熱毒,為治本之藥;
    2. 麝香引藥透皮,破除濕熱鬱結;
    3. 赤小豆健脾滲濕,防濕熱再生。
  • 全方體現中醫「清熱祛濕、活血祛風」之法,契合鵝掌風「濕熱夾風」之病機。

四、可能的臨床拓展應用
除鵝掌風外,此方思路或可延伸至其他濕熱型皮膚病,如頑固性濕疹(滲液明顯者)、汗皰疹等,但需辨證屬「血熱濕蘊」為宜。

傳統服藥法


槐花、麝香、赤小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皮膚癬菌病(手)胃腸出血面色發紅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花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槐枝花。 主治:鵝掌風。

槐花湯, 出處:《治痘全書》卷十三。 組成:槐花、麝香、赤小豆。 主治:痘瘡,餘熱溫壯,齒齦宣腫,牙疼不能嚼物,面赤而黃,或煩。

槐花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橡鬭子1分,槐花1兩(2味同炒黃色),白礬1分(枯)。 主治:酒毒便血,經年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