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槐散中加入槐枝,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枝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槐枝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槐枝也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烏槐散中加入槐枝,可有效發揮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槐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撮口」,即新生兒或嬰兒口唇肌肉攣縮、難以張開吮乳之症,古稱「撮口風」,多因風邪、痰濕或肝風內動所致。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易受外邪侵擾,氣血不暢則筋脈拘急;方中以烏驢乳(黑驢乳)與槐枝配伍,旨在潤燥熄風、通絡緩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烏驢乳(黑驢乳):
- 古醫籍載驢乳性味甘涼,具滋陰潤燥、解毒熄風之效。《本草綱目》提及驢乳可治「小兒驚癇」,因其富含津液,能濡養筋脈,緩解口腔肌肉攣急,符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 「烏驢」尤重其色黑入腎,而腎主先天,小兒撮口或與先天風動相關,驢乳可滋腎平肝風。
東引槐枝:
- 槐枝(向東生長者)取其「東引」生發之氣,符合中醫「取類比象」思維,東屬木通肝氣,肝主筋,枝條具伸展之性,可疏解拘攣。
- 煨法炮製:以火煨槐枝,取其溫通之性,促進枝中津液外渗(「津出」),此津液能活絡化痰;拭灰後浸乳,令藥性相溶,既存槐枝通絡之效,又借乳質載藥濡潤。
- 點於口畔:直接作用患處,使藥力透達局部經絡,緩解攣急。
綜論方義
此方結合「滋養」與「疏通」雙重機制:烏驢乳滋陰潤燥以治本,槐枝通絡祛風以治標。風熄筋柔,則撮口自解。方中炮製法(煨槐取津)體現古人對藥物活性物質的直觀運用,而「東引槐枝」更反映中醫取自然屬性以調和人體氣機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烏驢乳1-2合,東引槐枝10枚(各長3寸)。
上以煻火煨槐枝,入火1半,看不煨頭津出,即取拭卻灰,納於乳中浸須臾,便以槐枝點於口畔。大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烏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烏驢乳1-2合,東引槐枝10枚(各長3寸)。 主治:小兒撮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