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神油
SAN SHEN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廣筆記》卷三,名見《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神油中加入松香,其主要原因有二:
- 增強藥效: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其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加黏稠度: 松香具有黏稠性,加入油膏中可以增加其黏稠度,使其更容易附着於患處,延長藥效。
此外,松香還具有防腐作用,可以延長油膏的保存時間。
三神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具有消炎、止痛及解毒的功效,其中雄黃的加入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雄黃含有硫化物,能有效抑制細菌和微生物的生長,因此常被用於外用藥物中,以促進傷口癒合和緩解感染。傳統上,雄黃也被認為具有驅邪的作用,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幫助對抗外界病邪。
此外,雄黃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對於毒蟲叮咬或其他毒素的侵害有顯著的療效。在古代醫學文獻中,雄黃被視為珍貴的藥材,許多方劑都將其納入,顯示其廣泛的應用價值。然而,需注意的是,雄黃含有砷元素,若不當使用可能造成毒害,因此在製作三神油時,醫師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調配,以確保療效的同時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在專業指導下使用,方能發揮其最佳效果。
「三神油」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之效。三神油常用於治療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蒼朮可有效祛除濕邪,健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 祛風止痛: 蒼朮亦有祛風止痛之功,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三神油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祛風止痛作用的藥物,蒼朮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功效,改善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神油主治「坐闆瘡」及「一切惡瘡」,此處「坐闆瘡」即現代所稱臀部濕疹或慢性毛囊炎,多因久坐濕熱環境,導致局部氣血瘀滯、濕毒蘊結而成;「惡瘡」泛指頑固難癒、化膿潰爛的皮膚瘡瘍。方劑以「油搽」外用法,直接作用於患處,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生肌斂瘡之效,符合中醫外科「瘡瘍以消為貴」的治療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性味功效
松香(辛、苦、溫,入肝脾經)
為松樹樹脂製成,傳統用於祛風燥濕、排膿拔毒。其性黏滯,能形成保護膜隔絕濕毒,同時促進瘡面癒合。研末後與油脂融合,增強附著力與滲透性。雄黃(辛、溫,有毒,入肝胃經)
為硫化物類礦物,具烈性解毒殺蟲之功,對「惡瘡」之腐肉、寄生蟲(如疥瘡)有直接抑制效果。其溫性可助行氣血,散結消腫。蒼朮(辛、苦、溫,入脾胃經)
芳香化濕、辟穢燥濕,能改善濕熱下注所致的皮膚糜爛。其揮發成分可透達皮表,與雄黃協同強化抗菌之效。
2. 製劑設計原理
- 三藥相須:松香斂瘡生肌為君,雄黃解毒為臣,蒼朮燥濕為佐,共奏「清熱毒、祛濕濁、收瘡口」之效。
- 紙捻浸油煅燒取油:臘月豬油(寒冷時節取用,性更滋潤)為載體,經燃燒後藥物有效成分溶入油中,形成高濃度外用劑,一方面借油脂潤澤緩解瘡面乾裂,另一方面火煅後藥性更趨溫熱,助藥力深入皮里。
3. 中醫外科思維
此方體現「毒邪宜外泄」的治療邏輯:
- 坐闆瘡多屬濕熱瘀毒,先以雄黃攻毒,蒼朮化濕,松香防止毒邪擴散;
- 油脂覆蓋瘡面,既阻隔外邪,又軟化痂皮,符合「煨膿長肉」的瘡瘍處理原則。
三、現代可解讀的機理
- 抗菌抗炎:雄黃含砷類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皮膚常見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松香中的松脂酸亦具抗炎效果。
- 物理保護:油脂與松香形成隔水層,減少摩擦與二次感染。
- 揮發性成分:蒼朮中的蒼朮酮、桉油醇可能透過熏蒸作用抑菌止癢。
此方為典型「以毒攻毒」的外治代表,藥簡力專,符合古代瘡科「峻藥外用」的實用特色。
傳統服藥法
松香5錢(研細),雄黃1錢(研細),蒼朮3錢。
上藥各為末,和勻,以綿紙包裹捻成紙捻2條,臘月豬油浸透,點火燒著,取滴下油搽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神油外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使用三神油後,如有皮膚紅腫、瘙癢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三神油,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松香5錢(研細),雄黃1錢(研細),蒼朮3錢。 主治:坐闆瘡,一切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