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大蛇皮塗方」中包含「蛇蛻」,主要原因有二:
- 蛇蛻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蛇蛻為蛇類蛻下的皮,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其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及多種氨基酸,可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並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 蛇蛻與方劑組成相輔相成:大蛇皮塗方主要針對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症狀,而蛇蛻的藥性恰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強的藥效。例如,蛇蛻與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
大蛇皮塗方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利用其殺菌消炎及去濕止癢的功效。
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能力,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生長,防止感染。同時,硫磺也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此外,硫磺還具有一定的吸濕作用,能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的濕氣,有助於止癢。
因此,在大蛇皮塗方中加入硫磺,可以有效解決蛇皮癬引起的皮膚感染、炎症和瘙癢等問題,促進皮膚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蛇皮塗方」主治「面項身體白駁風」。白駁風,即後世所称「白癜風」,或泛指皮膚白色斑塊疾患。此方以外塗法治療局部皮膚色素脫失,其機理在於:
- 祛風殺蟲:中醫認為白駁風與風邪侵襲、氣血失和相關,蛇蛻皮、槲皮皆可祛風,硫黃殺蟲止癢,合用能除肌表之邪。
- 刺激局部氣血:方中巴豆截摩法先令皮膚「微起」,造成輕度刺激,促進藥力滲透,並引氣血至病所,以改善局部色素缺失。
【組成與治療原理】
蛇蛻皮(燒灰):
- 性味甘鹹平,傳統用於「祛風通絡」,其灰質輕,能附著病竈,尤善治皮膚瘡癬。《本草綱目》載其「治疥癬、白癜」。
- 燒灰後增強收斂作用,或可抑制皮膚異常增生。
石硫黃(研):
- 性溫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古代廣泛用於疥瘡、癬證。《本草備要》指其「散癰疽,除疥癬」。
- 硫黃含硫成分,可能促進角質溶解,改善局部微循環,對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型白斑有效。
槲皮(燒灰):
- 槲樹皮具收斂止血之效,燒灰後更增吸附與乾燥作用,協助固定藥末於患處。
巴豆截摩法:
- 巴豆辛熱劇毒,截斷後以平處摩擦,輕度刺激皮膚發紅,類似現代「發泡療法」,以激發氣血運行,助藥力深入。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此方以「灰藥」配伍「油脂」(清漆)調敷,形成以下作用:
- 燥濕殺蟲:硫黃與蛇蛻灰協力祛除皮膚濕邪、蟲積(如疥螨)。
- 物理覆蓋:清漆調藥後成膜,可能隔絕外界刺激,同時緩釋藥效。
- 引藥透膚:巴豆預處理破壞表皮屏障,增強滲透,符合中醫「開鬼門」思路。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外治祛風」的思維,針對白駁風的「風邪」「蟲積」假說,結合局部刺激與藥物覆蓋,可能對部分局限性白斑有效。
傳統服藥法
蛇蛻皮1條(大者,燒作灰用),石硫黃(研)2錢,槲皮(燒作灰)2錢。
上為極細末,以清熟漆調和,勿令稠硬,薄塗白駁處。
欲塗藥時,先以巴豆1粒中截,用平處摩,令皮微起,然後敷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蛇皮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蛇蛻皮1條(大者,燒作灰用),石硫黃(研)2錢,槲皮(燒作灰)2錢。 主治:面項身體白駁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