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茸丸

香茸丸

XIANG R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2%
腎經 27%
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茸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一、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癲癇、中風昏厥等症。

二、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關節疼痛等。

因此,香茸丸中加入麝香,可增強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香茸丸方劑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壯陽,補益精氣: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氣的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肢體乏力等症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2. 促進生長發育: 鹿茸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磷脂等,可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對於身體虛弱、發育遲緩的患者,鹿茸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茸丸之傳統古代主治功效為「下痢危困,氣血衰弱」。其證屬久痢不止,元氣虧虛,氣血兩傷,乃至危殆之候。此際尋常止痢藥(如罌粟殼)已難奏效,反需溫補固攝以救其本。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鹿茸(酥炙):

    • 味甘鹹性溫,入腎、肝經,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補精血、壯元陽、強筋骨。
    • 主治「氣血衰弱」之機理:久痢耗傷氣血,鹿茸以其溫補之性,直接填補下焦精血,固攝元氣,使氣血得充而痢自止。
  2. 麝香(別研):

    • 辛溫香烈,走竄通達十二經,能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主治「下痢危困」之機理:麝香雖非傳統止痢藥,然其香竄之性可「通壅滯」,破除腸道氣血瘀濁之閉塞,使補藥(鹿茸)之力得以透達病所,同時防範補益之品可能導致氣機壅滯之弊。
  3. 輔料與製法:

    • 燈心煮棗肉為丸:燈心清心降火,緩和鹿茸溫燥;棗肉甘溫補脾,助氣血生化。二者配合,既制約藥性之偏,又增強補益之功。
    • 添乳香(加減法):乳香活血行氣、止痛生肌,對久痢腸絡損傷者,能修復黏膜、緩解腹痛,故云「尤效」。

治療原理綜論:
本方以「溫補固脫」為主、「通絡開閉」為輔,針對氣血虛極、痢疾危候而設。鹿茸大補元陽以固根本,麝香辛通以利氣機,一補一通,使氣血得復而痢毒得化。尤其適用於陰寒內盛、正虛邪戀之久痢,若兼瘀滯(如腹痛裏急後重),則佐乳香加強行瘀之力。此即古人「通因通用」與「塞因塞用」並行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鹿茸1兩(火燎去毛,酥炙)。
上將鹿茸為細末,方入麝香,以燈心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服。
痢疾:紹熙壬子,紹興人苦痢疾者極多,往往而死,凡平時所用治痢,如罌粟殼之類,不可向口,唯服此等藥或沒石子丸作效。
每料添滴乳香半兩,尤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遺精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脫肛腹瀉身體消瘦食慾不振四肢痿軟無力面色較黑

相同名稱方劑


香茸丸, 出處:《南雅堂醫案》卷六。 組成:麝香1錢,鹿茸3兩,當歸身2兩,生川烏5錢。 主治:痿症。

香茸丸,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麝香半錢(别研,臨時入),鹿茸1兩(火燎去毛,酥炙)。 主治:下痢危困,氣血衰弱。

香茸丸,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麝香1錢,破故紙4兩,牛膝2兩,鹿茸2兩,附子4兩,蓯蓉4兩。 主治:補益。主治:腎臟虛寒,腰膝沉重。

香茸丸,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嫩鹿茸(草火燎去毛,酥炙黃)、肉豆蔻(火煨)、生麝香(另研)。 主治:飲酒多,遂成酒泄,骨立不能食,但再飲1-2盞泄作,幾年矣。

香茸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鹿茸(酥炙黃,燎去毛)2兩,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2兩,蓯蓉(酒浸水洗,焙乾)1兩,破故紙(炒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1兩,麝香1錢,沉香半兩。 主治:補腎經。主治:諸虛。

香茸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鹿茸2兩(酥炙黃,燎去毛),沉香1兩,白芍藥1兩,人參(去蘆)1兩,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1兩,蓯蓉(酒浸,水洗,焙乾)1兩,牛膝(酒浸,水洗,焙乾)1兩,澤瀉1兩,大附子(炮,去皮臍)1兩,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1兩,生乾地黃1兩,麝香1錢。 主治:補腎經。主治:虛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