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梅丸
XIANG M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濟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梅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源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溏便等症狀,烏梅能有效收斂腸道,固澀止瀉。
2. 斂肺止咳: 烏梅入肺經,能斂肺止咳。對於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烏梅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
因此,香梅丸中加入烏梅,可起到收斂止瀉、斂肺止咳的功效,有效改善相關症狀。
香梅丸方劑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竅止痛:白芷具有通鼻竅、止頭痛的功效。香梅丸主治鼻塞、頭痛、鼻淵等症,白芷能疏通鼻竅,改善鼻塞,並止痛,協同其他藥材發揮療效。
- 散風解表:白芷兼具散風解表之效。香梅丸也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白芷能散風寒,解表邪,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的作用。
總之,白芷在香梅丸中發揮通竅止痛、散風解表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達到治療鼻塞、頭痛等病症的效果。
香梅丸方劑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原因有二:
1. 協同增效: 百藥煎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與香梅丸中其他藥材如香附、鬱金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理氣止痛之效,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針對病機: 香梅丸主要治療肝鬱氣滯、血瘀疼痛等症狀,而百藥煎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濕熱瘀阻所致的疼痛,同時也能起到預防感染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梅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明確載於古籍用於「腸風臟毒」,乃中醫對下血證之特殊分類。「腸風」多指便血鮮紅、質清稀,伴腸鳴腹痛,屬風邪侵襲腸絡;「臟毒」則見便血暗濁黏稠,穢氣重,多因濕熱毒邪蘊結大腸所致。二者雖病機有別,然皆為大腸絡損血溢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
烏梅(同核燒灰存性)
- 制炭後增強澀腸止血之效,其酸澀之性可收斂破損之腸絡。
- 古法強調「同核燒灰」,核仁含苦杏仁苷,炭化後可能生成活性炭樣物質,吸附腸道穢毒。
香白芷(不見火)
- 生用保留辛散之氣,既祛風邪(應對「腸風」),又可行氣化濕。
- 其芳香透竅之力可昇清降濁,助大腸穢濁排出,暗合「臟毒」治法。
百藥煎(燒灰存性)
- 五倍子與茶葉等發酵製成,本就具澀腸止瀉之功,制炭後更增止血效能。
- 所含鞣質炭化後形成鞣酸蛋白,直接保護腸黏膜。
組方思維特點:
- 標本兼顧:烏梅、百藥煎止血治標,白芷調氣祛邪治本。
- 動靜相宜:白芷辛香走動,平衡二炭藥之滯澀,防血止留瘀。
- 「灰藥」用意:三藥中兩味制炭,凸顯中醫「血見黑則止」理論,炭藥亦可吸附毒素。
此方配伍簡峻,針對腸腑風邪與濕毒交雜之機理,通過收斂、祛風、化濕三法並行,體現「通澀互用」之妙,符合古人治療下部出血的「黑以勝紅」思路。
傳統服藥法
烏梅(同核燒灰存性)、香白芷(不見火)、百藥煎(燒灰存性)。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梅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濟生》。 組成:烏梅(同核燒灰存性)、香白芷(不見火)、百藥煎(燒灰存性)。 主治:腸風臟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