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鈴丸

香鈴丸

XIANG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0%
膀胱經 10%
肺經 6%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鈴丸中加入茴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鈴丸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病症,茴香的溫中散寒之效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行氣化濕,健脾開胃: 茴香還具有行氣化濕、健脾開胃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改善消化功能。一些寒凝氣滯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也可通過茴香的溫脾暖胃、行氣化濕作用得到改善。

香鈴丸中加入苦楝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苦楝子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香鈴丸中加入苦楝子,有助於清熱解毒,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皮膚紅腫、瘙癢等,起到緩解作用。
  2. 抗菌消炎: 苦楝子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夠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幫助消炎止痛。香鈴丸中加入苦楝子,可以增強藥方的抗菌消炎效果,治療一些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香鈴丸方劑中包含蕓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 蕓苔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香鈴丸主治肝氣鬱結,胸悶氣短,脘腹脹痛,或伴隨嘔吐等症,而蕓苔子可助其疏肝解鬱,緩解症狀。

二、 化痰止咳: 蕓苔子亦具化痰止咳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痰多咳嗽,或痰阻氣道所致的胸悶氣喘等,蕓苔子能有效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香鈴丸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之效。香鈴丸多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疾病,如陽痿、宮寒、小腹冷痛等。附子在此起到溫陽散寒,振奮陽氣的作用,提升藥效。

二、驅寒止痛:附子有較強的止痛作用,特別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效果顯著。香鈴丸中常搭配其他驅寒止痛的藥材,如肉桂、乾薑等,附子的加入可增強止痛效果,緩解病患疼痛。

總之,附子在香鈴丸中起到溫陽散寒、驅寒止痛的關鍵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香鈴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益精、調理女性健康等。其組成中包含桑螵蛸,這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料,來源於蝸牛類的乾製品。桑螵蛸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及多種微量元素,能有效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桑螵蛸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一種有助於增強腎功能的藥材,能夠促進精子的生成,增強性功能,並改善婦女因腎虛引起的生理問題。香鈴丸中的桑螵蛸,恰好能友好地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的功效。特別是在治療女性月經不調、更年期症狀及其他與腎虛相關的疾病中,桑螵蛸的加入使方劑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因此成為香鈴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體現了中醫藥配方中對藥材間相互作用的重視。

香鈴丸中包含馬藺花,主要因其藥性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利濕: 馬藺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狀,與香鈴丸中其他清熱利濕藥物相輔相成,加強利尿消腫的功效。
  2. 活血止痛: 馬藺花還具有一定的活血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與香鈴丸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協同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鈴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膀胱、小腸等氣疾」,意指與下焦氣機失調相關的病症,如小腹脹痛、疝氣、小便不利、或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古代醫家認為膀胱與小腸屬下焦,其氣機鬱滯或寒濕凝結時,需溫通散寒、行氣止痛。香鈴丸通過溫陽散寒、理氣疏肝之品,調節下焦氣化功能,緩解氣滯寒凝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茴香(舶上者):辛溫芳香,主入肝、腎、膀胱經,能溫腎散寒、理氣止痛,尤善治寒疝腹痛。慢火炒香更助其溫通之性。
  2. 金鈴子(川楝子):苦寒,歸肝經,可疏肝瀉熱、行氣止痛,與溫藥配伍能制其寒性,專攻氣滯疼痛。麩炒減其苦寒峻烈之性。
  3. 芸苔子(油菜籽):辛溫,能行氣散結、溫通經絡,助茴香散下焦寒濕氣滯。
  4. 大附子:大辛大熱,補火助陽,溫通十二經,專治陽虛寒盛之證,炮製後減毒存效,增強溫腎散寒之力。
  5. 桑螵蛸:甘鹹平,入肝腎經,既能固精縮尿,又能溫腎助陽,略炒後增強溫澀之性,輔助調節膀胱氣化。
  6. 馬藺花:甘平,傳統用於利水消腫、解毒散結,醋浸後炒紫,增強其入血分、行氣活血之效。

組方邏輯
全方以「溫通下焦」為核心,寒溫並用:

  • 溫陽散寒:附子、茴香、芸苔子溫補腎陽,驅散下焦寒凝。
  • 行氣止痛:金鈴子疏肝,茴香理氣,共解氣滯脹痛。
  • 固攝氣化:桑螵蛸溫澀,馬藺花調氣血,助膀胱與小腸恢復氣機運行。
  • 佐制平衡:金鈴子之寒性受諸溫藥制約,反佐以防過燥,專注疏泄鬱熱。

酒煮麵糊為丸:酒性辛溫,可增強行氣活血之效;鹽湯送服,取鹹味入腎,引藥下行至下焦。

結論
此方通過溫腎陽、散寒濕、疏肝氣,調節下焦氣機,適用於寒疝、小腹冷痛、小便頻數或氣滯淋濁等證,體現「溫通固澀兼行氣」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茴香(舶上者,慢火炒令香)1兩,金鈴子(麩內炒過)1兩,芸苔子(炒)1兩,大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桑螵蛸(略炒)1兩,馬藺花(醋浸一宿,炒令紫色)1兩。
補助元氣,壯筋骨,進飲食。
上揀令淨,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
  • 本方具有收澀固精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孕婦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鈴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引《博濟》。 組成:茴香(舶上者,慢火炒令香)1兩,金鈴子(麸內炒過)1兩,芸苔子(炒)1兩,大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桑螵蛸(略炒)1兩,馬藺花(醋浸1宿,炒令紫色)1兩。 主治:補助元氣,壯筋骨,進飲食。主治:膀胱、小腸等氣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