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南散中包含石南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石南葉藥性:石南葉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止血的功效。其所含的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能有效緩解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肌肉痠痛等症狀。
二、方劑主治:石南散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石南葉作為方中主要藥物,能發揮其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石南散中包含淫羊藿,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腎壯陽:淫羊藿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祛風除濕之效。石南散主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風濕痹痛等症,而淫羊藿的溫腎壯陽功效可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
- 祛風除濕:淫羊藿亦能祛風除濕,對於風濕痹痛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石南散中加入淫羊藿,可加強其祛風除濕之效,進一步改善風濕痹痛等症狀。
石南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包括蛇牀子這一成分,主要是因為蛇牀子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夠與方劑的主治相輔相成。蛇牀子,學名為Cnidium monnieri,具有散寒、利尿、祛濕的功效,能有效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並促進氣血循環。此外,它還有助於解毒、消腫,對於一些皮膚疾病和炎症症狀有良好的輔助療效。
在石南散中,蛇牀子可以幫助改善腸道功能,減少腹部脹氣,並且其燥濕作用,有助於調理身體內部的水液代謝,從而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此外,蛇牀子中的香氣成分也是調和其他藥材的重要因素,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因此,蛇牀子在石南散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增強了方劑的療效與使用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南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虛陽衰之外陰白斑」,伴隨月經量少或閉經、面色蒼白、小腹冷感、腰痠乏力等症狀。從中醫理論看,此證屬腎陽不足,氣血虛寒,導致外陰失養而見白斑;陽衰則溫煦無力,故小腹冷、腰痠;血海空虛則經少或經閉,面色不華。方中藥物組合以溫腎助陽、補氣養血為主,佐以疏風清熱之品,標本兼顧。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腎壯陽
- 天雄(炮):辛熱,補命門火、逐寒濕,助腎陽以溫下焦。
- 山茱萸:酸溫,補肝腎、固精氣,與天雄協同補益下元。
補氣健脾
- 黃耆、甘草(炙):甘溫益氣,健脾補中,助氣血化生。
- 薯蕷(山藥):平補脾腎,固護後天以養先天。
養血通絡
- 桃花、菊花:桃花活血通絡,菊花清肝明目,二者合用以調和血分,兼防溫燥傷陰。
- 葳蕤(玉竹):養陰潤燥,緩和陽藥之烈性。
清熱透邪
- 石膏:甘寒清熱,制約溫藥之燥性,防虛火浮越。
- 升麻:升散透邪,兼引藥上行,調和氣機。
特殊用藥
- 石南(炙):祛風通絡,專治「女子陰中寒痛」(《本經》),針對外陰白斑局部病變。
- 真珠:鎮心安神,斂瘡生肌,或用以改善外陰黏膜病變。
整體思路
此方以溫補腎陽為核心,兼顧補氣養血,佐以清透之品,以治本為主,標本兼顧。清酒送服取其溫通血脈、助藥力宣行;忌豬肉、海藻等,恐其滯膩傷陽或影響藥效。
《千金》版本去甘草加芍藥,可能側重養血柔肝,反映臨床加減之靈活性,適應不同證型(如兼血虛筋急者)。
傳統服藥法
石南(炙)5分,薯蕷4分,天雄(炮)4分,桃花4分,菊花4分,甘草(炙)4分,黃耆3分,山茱萸7分,真珠2分,石膏8分(碎),升麻6分,葳蕤6分。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食後溫清酒送下,日2次。
忌豬肉、海藻、菘菜。
《千金》有芍藥一兩,無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石南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 石南散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 石南散不宜在飯前或飯後服用,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南散, 出處:《婦産科學》。 組成:石南葉5錢,仙靈脾5錢,蛇床子5錢。 主治:溫腎助陽,祛風止癢。主治:腎虛陽衰之外陰白斑,伴經來過少或經閉,面色不華,小腹冷感,腰痠乏力。
石南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石南2兩半,薯蕷3分,黃耆3分(銼),山茱萸3分,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桃花半兩,獨活1兩,薏苡仁1兩,丹參1兩,川升麻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肉極,則身上如鼠走,或風痹,唇口坼,皮膚色變。
石南散,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石南(炙)5分,薯蕷4分,天雄(炮)4分,桃花4分,菊花4分,甘草(炙)4分,黃耆3分,山茱萸7分,真珠2分,石膏8分(碎),升麻6分,葳蕤6分。 主治:肉極熱,則體上如鼠走,或風痹,唇口壞,皮膚色變。
石南散,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石南1兩1分,天雄(炮,去皮臍)1兩,山藥1兩,桃仁(制炒,去皮尖)1兩,芍藥1兩,甘菊花1兩,甘草(炙)1兩,升麻1兩半,萎蕤1兩半,黃耆3分,辰砂(别研)3分,石膏(煅)2兩,山茱萸1兩3分。 主治:肉實極,肌痹,淫淫如鼠走,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復緩弱,唇口壞,皮膚變色。
石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石南葉(灑醋微炒)1兩,山芋1兩,黃耆(銼)3分,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山茱萸1兩半,桃花(生用)3分,菊花(未開者,炒)3分,真珠(别研)1分,石膏(别研)1兩,升麻1兩,甘草(炙,銼)3分,萎蕤(銼)1兩,丹砂1分(别研,仍與真珠、石膏末一處同研極細)。 主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壞,皮膚色變;兼治諸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