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截瘧雄神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組成之一是雄黃。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視為一種具有解毒、殺蟲和抗菌作用的藥材。其在方劑中的應用,主要是針對瘧疾等由蚊蟲傳播的疾病,藉由其強效的解毒性來清除體內的病邪。
此外,雄黃也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夠幫助改善因瘧疾引起的高熱、寒顫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雄黃含有砷元素,其使用需謹慎,過量可能造成中毒。因此,截瘧雄神丸的配方經過歷代中醫的驗證,通常在專業指導下使用,以發揮其治療效果。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則更需重視安全性與用量控制。
截瘧雄神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扶正祛邪:瘧疾屬邪氣入侵,導致正氣不足。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從而幫助機體抵抗瘧疾的侵襲。
- 保護心脾: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心悸、氣短、脾胃虛弱等症狀。人參可補益心脾,改善心肺功能,減輕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使患者更易吸收營養,恢復體力。
因此,截瘧雄神丸中加入人參,既能扶正祛邪,又能保護心脾,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
截瘧雄神丸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神麴性味甘溫,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對於瘧疾引起的發熱、腹痛、痢疾等症狀,神麴能有效緩解,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抗瘧作用。
2. 調和藥性:神麴性質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加穩定,更利於病患服用。
總而言之,神麴在截瘧雄神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截瘧止痢和調和藥性三個方面,為方劑的整體功效起到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截瘧雄神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古稱「瘧病」,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主要特徵。瘧疾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外感「瘧邪」或「風寒暑濕」之氣夾雜,邪伏半表半裡,導致營衛失調。本方以「截瘧」為名,強調其阻截瘧邪發作之效,適用於瘧疾發作前的預防性治療。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5錢)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入肝、胃經,傳統用於殺蟲解毒、辟穢化濁。
- 方中作用:瘧疾古人認為與「邪毒」「瘴氣」相關,雄黃能辟穢毒、截瘧邪,尤其針對瘧疾寒熱交作之特性,其辛溫之性可開泄伏邪。《本草綱目》載其治「瘧疾寒熱」,可能與其殺蟲(如瘧原蟲)或調節體表營衛有關。
人參(5錢)
- 性味功效:甘微溫,補氣固本,生津安神。
- 方中作用:瘧疾久發易耗正氣,人參補益元氣,扶助正氣以抗邪外出。此處與雄黃配伍,一攻一補,既截瘧邪,又防雄黃辛烈傷正,體現「祛邪不傷正」的配伍思路。
神曲(5錢)
- 性味功效:甘辛溫,消食化滯,健脾和胃。
- 方中作用:瘧疾發作常伴脾胃失調(如噁心、食欲不振),神曲能調和中焦,助消化與藥力吸收。此外,其發酵製法具輕宣之性,或協助疏導半表半裡之邪。
三、製法與服法意義
- 端午午時製藥:取陽氣最盛之時製丸,強化雄黃辟穢解毒之效,符合古人「天人相應」的時空觀。
- 粽子尖和丸:糯米性黏,可緩和雄黃毒性;粽子尖(三角處)象徵「鋒利截斷」,寓意截瘧。
- 面東服無根水:東方屬木主生發,面東服藥取「助氣抗邪」之意;無根水(雨水)純淨不滯,可載藥上行外透。
四、配伍邏輯推論
此方以「驅邪-扶正-調中」為核心:
- 雄黃直攻瘧邪,針對病機主因;
- 人參固護正氣,防止邪去正虛;
- 神曲調理中焦,斷瘧邪依附之途。
三者協同,既截斷當下發作,又通過健脾補氣減少復發可能,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治療策略。
五、潛在作用機制假設
- 雄黃中的砷化合物可能抑制病原體(如瘧原蟲)代謝,或調節體溫中樞緩解寒熱。
- 人參皂苷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瘧疾後的氣虛狀態。
- 神曲中的酵素協助改善消化功能,間接促進營養吸收以利抗病。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理論,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雄黃5錢,人參5錢,神曲5錢。
上為末,五月五日午時用粽子尖7個和為丸,如赤豆大。
病未發時,面東服7丸,無根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如果有低血壓、心動過緩等症狀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截瘧雄神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四。 組成:雄黃5錢,人參5錢,神曲5錢。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