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填臍散

沈氏填臍散

SHEN SHI TIAN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腎經 24%
心經 13%
肺經 6%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5%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沈氏填臍散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附子可起到溫暖臟腑、驅散寒邪的作用。
  2. 回陽救逆: 附子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對於因陽氣虛衰導致的虛脫、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附子可起到回陽救逆、提振生命力的作用。

因此,沈氏填臍散中加入附子,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治療寒性腹痛、陽氣虛衰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沈氏填臍散中含有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逐水: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下逐水之效。填臍散治療水腫,而甘遂能強力利水消腫,幫助水液代謝,達到消腫利水之功效。
  2. 引藥入臍: 甘遂性猛烈,能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臍部,並透過臍部吸收,直達病竈,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甘遂在沈氏填臍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瀉下逐水和引藥入臍的特性,共同促成了該方劑治療水腫的功效。

沈氏填臍散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燥殺蟲: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溫燥殺蟲之效,可治療因濕寒或蟲積引起的腹痛、腹瀉、陰癢、陰囊濕疹等症狀。對於因寒濕凝滯而致的臍周疼痛、腹瀉,蛇牀子可溫燥寒濕,並能殺滅寄生蟲,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2. 散寒止痛:蛇牀子同時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氣入侵而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對於臍周疼痛,蛇牀子可通過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目的。

因此,沈氏填臍散中加入蛇牀子,旨在溫燥殺蟲,散寒止痛,治療因寒濕或蟲積引起的臍周疼痛等症狀。

沈氏填臍散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溫經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溫經止痛的功效。對於臍周疼痛、血行不暢等症狀,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2. 引藥入臍,直達病所: 麝香氣味芳香,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臍部,直達病所,提高藥效。臍部為人體的「神闕穴」,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通過臍部給藥,能更有效地治療腹痛、腹瀉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沈氏填臍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沈氏填臍散主要用於治療「臍濕」,即新生兒或成人臍部濕潤不乾、滲液甚至化膿的病證。古代醫家認為臍部為人身重要部位,與內臟相通,臍濕可導致邪氣內入,需及時治療。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1. 大附子:辛熱之品,具有溫陽散寒、逐濕止痛之效,在此方中為君藥,主導全方治療方向。
  2. 甘遂:苦寒有毒,具有逐水消腫作用,輔助附子祛除濕邪。
  3. 蛇床子:辛苦溫,有燥濕祛風、殺蟲止癢功效,針對臍部濕邪而設。
  4. 麝香:辛溫芳香,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引藥直達病所。

製法原理:

  • 附子挖空裝藥後酒煮,使各藥性味相互融合,增強溫通效果。
  • 用糯米檢驗火候,確保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提取又不致過度破壞。
  • 烘乾研末後加入麝香,保留芳香走竄之性。

治療機制推理:

  1. 溫陽燥濕:以附子為主配合蛇床子,溫通陽氣、燥濕止滲。
  2. 逐水利濕:甘遂之逐水功效配合溫藥,使濕邪有出路。
  3. 芳香透達:麝香引導藥力透達臍部深層,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4. 局部治療:臍部敷藥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口服有毒藥物之風險。

藥理邏輯:

此方體現了「溫通」與「逐濕」並用的治療思路,通過溫熱藥物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配合利水逐濕之品消除滲液,佐以芳香開竅之藥加強透皮吸收,共同達到治療臍濕的效果。方中寒熱藥物配伍(附子與甘遂),體現了相反相成的中醫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個,甘遂(研)1錢半,蛇床子(研,篩)1錢,麝香5釐。先將附子切一蓋,挖空,將二末裝入,以蓋蓋好,線扎;用火酒半斤入罐內,將附子並挖下屑俱放在內,細火同煮,罐口竹紙封好,蓋上放糯米七粒,米熟取出,切片烘乾,並屑亦烘乾,同研細末,入麝香再研。
每用1匙,填臍內,外用膏藥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沈氏填臍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組成:大附子1個,甘遂(研)1錢半,蛇床子(研,篩)1錢,麝香5厘。 主治:臍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