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腎濁秘精丸]的組成中,包含[石蓮肉],因為石蓮肉具有補腎和安神的作用。石蓮肉能夠增強腎功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和疲乏無力,並且對於改善睡眠和焦慮有良好的效果。這使得[腎濁秘精丸]在調理腎虛和改善睡眠質量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腎濁秘精丸]的組成中,包含[鹿角霜],因為鹿角霜具有補腎壯陽和強健骨骼的作用。鹿角霜能夠增強腎功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和疲乏無力,並且對於強化骨骼有良好的效果。這使得[腎濁秘精丸]在調理腎虛和增強骨骼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腎濁秘精丸]的組成中,包含[熟地黃],因為熟地黃具有滋補腎陰和養血的作用。熟地黃能夠增強腎功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疲乏無力和腰膝酸痛,並且對於滋補血液和養陰有良好的效果。這使得[腎濁秘精丸]在調理腎虛和增強體力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腎濁祕精丸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氣,固精氣: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益氣固表之效。腎為先天之本,精為腎之華,黃耆補益脾肺之氣,有助於提升腎氣,固攝精氣,減少腎濁下泄。
- 調和藥性:腎濁祕精丸中多用寒涼藥物,如知母、黃柏等,以清熱利濕、瀉腎濁。黃耆性溫,可中和寒涼藥性,防止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更能使藥物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腎濁秘精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元氣不固,夜夢遺精夢洩」,即因腎陽虛衰、下元不固所致的遺精滑洩之症。古人認為,腎主封藏,若腎陽不足、精關失守,則夜寐時陰氣盛而陽氣弱,精液不攝而自洩。此方旨在溫補腎陽、固澀精關,使元氣得固,遺精自止。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大附子(炮,去皮臍)
- 性味大辛大熱,歸腎經,為補火助陽之要藥。
- 功效:溫補命門之火,壯腎陽以固根本。腎陽得溫,則精室得攝,遺洩自止。
龍骨(煅)
- 性味澀平,歸心、肝、腎經,質重沉降。
- 功效:重鎮安神、收斂固澀。煅後澀性更強,專用於固精止遺,尤其適用於虛性遺滑。
蓯蓉(酒浸)
- 性味甘咸溫,歸腎、大腸經,為「腎經血分藥」。
- 功效:補腎陽、益精血,酒浸後增強溫通之力。與附子同用,一溫陽一填精,共固下元。
巴戟天(去心)
- 性味甘辛微溫,歸腎經,為「腎經氣分藥」。
- 功效:補腎助陽、強筋骨,兼祛風濕。其辛溫之性助附子溫通,甘潤之質緩附子燥烈,使補而不峻。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為本,固澀為標」為核心:
- 溫補腎陽(治本):
- 附子、巴戟天直入腎經,溫補命門之火,恢復腎之封藏功能。
- 蓯蓉填補精血,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避免純陽耗陰之弊。
- 固澀止遺(治標):
- 龍骨收斂浮越之陽,澀精止泄,針對遺精之標症急則治標。
- 協同增效:
- 附子得龍骨,溫陽兼具鎮攝,防虛陽浮越;
- 巴戟天配蓯蓉,補陽不傷陰,符合「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旨。
3. 劑型與服法原理
- 煉蜜為丸:蜜甘緩補中,兼緩附子燥烈之性,使藥力持久。
- 鹽湯送服:鹽鹹入腎,引藥直達下焦,增強溫固腎氣之效。
總結
此方針對腎陽虛衰、精關不固之遺精,通過溫陽與固澀並用,標本兼治。其配伍嚴謹,溫而不燥,澀而不滯,體現了中醫「補瀉結合」「陰陽互濟」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炮,去皮臍)1兩,龍骨(煅)1兩,蓯蓉(酒浸)1兩,巴戟(去心)1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腎濁秘精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醫方集成》。 組成:大附子(炮,去皮臍)1兩,龍骨(煅)1兩,蓯蓉(酒浸)1兩,巴戟(去心)1兩。 主治:元氣不固,遺精夢泄。
腎濁秘精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七。 組成:石蓮肉(去皮)4兩,鹿角霜4兩,熟地黃4兩,黃耆2斤(捶碎)。 主治:守中安神,禁固精血,益氣駐顔色,延年不老。主治:元氣不固,夜夢遺精夢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