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血散
DING XU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0.9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血散中加入瓜蔞,主要考量其止血功效,以及對活血化瘀的輔助作用。
瓜蔞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富含多種活性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凝血因子生成,有效止血。同時,瓜蔞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出血也有輔助療效。
因此,定血散中加入瓜蔞,旨在通過其清熱涼血、止血活血的功效,達到止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定血散中加入棕櫚皮,主要基於其止血功效。
棕櫚皮性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其所含的鞣質,能夠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物質,進而阻塞血管,達到止血的效果。同時,棕櫚皮亦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減輕出血部位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定血散中加入棕櫚皮,可以增強方劑的止血效果,並輔助治療出血所伴隨的炎症症狀。
定血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止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之效。對於因血虛所致的出血,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細胞生成,從而達到止血效果。
二、活血化瘀:當歸亦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出血,當歸能化解瘀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止血。
因此,定血散中加入當歸,既能補血止血,又能活血化瘀,可謂是治療各種出血症狀的良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瘤,繫之血出者」,意指適用於因血瘤(血管異常增生或腫塊)引起的出血症狀。古代醫家認為血瘤多因血熱妄行、血瘀阻絡或氣血失調所致,此方以「定血」為名,推測其功效在於清熱涼血、散瘀止血,使血歸經絡而止溢。
組成與邏輯推理:
貫眾(去毛,微炒):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肝、胃經,傳統功效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兼能殺蟲。
- 《本草綱目》載其「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漆毒,骨哽」,顯示其對於血熱妄行之出血(如崩漏、血痢)有收斂固攝之效。
- 微炒後可減其寒性,增強止血作用,避免過傷脾胃。
酒、醋、水同煎:
- 酒:辛溫行散,能活血通絡,助藥力上行,並引貫眾藥性入血分,兼防過寒凝血之弊。
- 醋:酸收斂血,與貫眾協同增強止血效果,同時軟堅散結,針對血瘤之瘀滯。
- 水:調和藥性,緩和酒醋之偏性。三液同煎,共奏行散與收斂並行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單味貫眾為主,取其清熱涼血、止血散瘀之效,針對血瘤出血之「熱瘀互結」病機。酒醋配伍既助藥力,又調節貫眾寒性,使血止而不留瘀。整體邏輯為「清熱以澄源,收斂以塞流,行散以防滯」,符合中醫「止血兼化瘀」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貫眾(去毛,微炒)不以多少。
上為極細末。
每服3錢,酒、醋、水各1盞同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止血之功,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血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引《醫林方》。 組成:貫眾(去毛,微炒)不以多少。 主治:婦人崩中,敗血過多。
定血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栝樓(大者,去瓤)1個,棕櫚皮1把,當歸(切碎)半兩。 主治:血瘤,繫之血出者。
定血散,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黃丹1兩,烏魚骨2兩,白礬灰2兩,龍骨2兩,密陀僧半斤,桑白皮1斤。 主治:僻風,定痛,生肌。主治:刀鐮斧傷。
定血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天南星(生用)4兩,槐花(炒黃)4兩,鬱金4兩,半夏2兩(生用),沒藥(别研)2錢半,乳香(别研)2錢半。 主治:收斂瘡口。主治:一切刀傷血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