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靈藥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白靈藥常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神昏、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石膏可有效清瀉體內熱邪,達到降溫解暑的效果。
- 解毒止痛: 石膏亦具有一定解毒止痛作用。白靈藥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石膏可協同其他藥物,加速毒素排泄,緩解疼痛。
白靈藥中含有「墨」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收斂止血: 墨,性寒,味苦,有收斂止血之效。對於白靈藥中因出血引起的各種病症,墨能起到止血收斂的作用。
二、 清熱解毒: 墨,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白靈藥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等。墨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藥物,加強療效。
因此,白靈藥中加入墨,不僅可以止血收斂,同時也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靈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最早記載用於「一切無名腫毒」,意指皮膚或黏膜發炎腫痛而未明確命名的熱毒性瘡瘍,如口瘡潰爛(口碎)、眼部紅腫、皮膚癰疽,甚至下疳(生殖器潰瘍)。其主要功效為 清熱解毒、生肌斂瘡,尤其適用於 熱毒熾盛 所致的潰瘍、黏膜破損,能促進組織修復(生肌長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蘆甘石(爐甘石)
- 性味:甘平,歸肝、胃經。
- 作用:外用收濕斂瘡、解毒明目。經「三黃汁」煅製後,增強清熱效果,質地酥鬆後更易吸收藥力,適用於潰瘍及黏膜修復。
輔藥:三黃(黃連、黃柏、黃芩)
- 黃連(1錢):清心胃火熱,專治口舌生瘡。
- 黃柏(2錢):瀉下焦濕熱,針對下疳、泌尿瘡瘍。
- 黃芩(2錢):清肺胃熱,解毒消腫。
- 三黃共煎濃汁,煅製爐甘石,使後者兼具 清熱燥濕 之性,增強對熱毒瘡瘍的抑制作用。
佐使藥:冰片、珍珠
- 冰片(5分):辛涼走竄,助藥力透達患處,消腫止痛,尤適眼疾(點眼)與口腔潰瘍。
- 珍珠(少許):甘鹹寒,斂瘡生肌,專治糜爛潰瘍(如下疳),促進組織新生。
配伍變通
- 熱毒重症:配「三白頭升藥」(可能含白礬等峻烈解毒藥),加強拔毒化腐。
- 外用媒介:人乳調敷,取其甘潤滋養,緩和刺激,助藥性滲透。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 「煅製增效」 為核心:
- 煅甘石吸附三黃汁:將三黃的清熱藥性固化於爐甘石,外用時直接作用患處,緩釋藥力。
- 物理性修復:爐甘石收濕斂瘡,形成保護層;冰片、珍珠促進局部微循環,加速癒合。
- 標本兼治:三黃清熱治本(熱毒),煅甘石與珍珠治標(潰瘍不斂)。
綜觀全方,其設計兼顧 清熱解毒、燥濕收斂、生肌長肉 三重機制,尤其適用於 黏膜與體表熱毒潰瘍,展現中醫外治法「煅藥增效」與「引經局部」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蘆甘石1兩, 黃連1錢, 黃柏2錢, 黃芩2錢。
生肌長肉。
將三黃煎濃汁,將甘石放在銀罐內,燒極紅收汁,約九次,以甘石酥為度,曬乾研細,加冰片五分。
治口碎,點眼甚妙。加珍珠少許,治下疳,可生肌長肉。凡有熱毒,配三白頭升藥,人乳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白靈藥, 出處:《串雅補》卷三。 組成:生石膏1兩,墨2錢。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
白靈藥,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蘆甘石1兩,黃連1錢,黃柏2錢,黃芩2錢。 主治:生肌長肉。主治:口碎,下疳。
白靈藥,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水銀2兩(用鉛1兩化開,投入水銀聽用),火消2兩,綠礬2兩,明礬2兩。 主治:瘡久不收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